宇宙涟漪中的星球

这一次,宇宙远比我们的想象来得疯狂。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那颗隐形的黑暗天体如鬼魅一般出现在了人类的视野中。

而有意思的是,第一个窥探到这一异象的人竟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业余天文观察者,布拉德。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这位彗星猎手都会潜伏在他位于墨尔本闹市区的廉价公寓中,通过一根污迹斑斑的网线,从全球巡天系统(1)主页实时下载最新的电子星图,在一幅幅满是恒星的照片中依靠肉眼捕捉可疑的天体,其本意只是搜索飞近地球的未知彗星与小行星。

在一个冬日的寒夜里,布拉德如往常一样忙碌了五个小时后,依旧一无所获。他有些疲倦了,打算结束搜索。然而此时心中莫名升起的一股紧迫感,让他决定再多坐上一会儿。他唯恐自己会错过什么,于是一面抵抗着倦意,一面快速浏览星图。此刻,在他酸痛的眼中,电脑屏幕上的那些星星似乎都在向他嘲弄般地忽闪着眼睛。牧夫座方向上,记忆中一小簇原本稀疏平常的深空星团似乎变了形,弥散出的光晕膨胀了不少,也明亮了不少。这可真奇怪呀,布拉德久久凝望着屏幕。也许自己的记忆并不牢靠,也许……猎手的警觉让他不敢忽视这个异常区域,他从网络调出该星域过往一段时间的数据,一经对比,他惊讶地发现:在过去的二十多个小时内,经过该区域的星光就像是被一块摇摆不定的凸透镜放大了,甚至不时有星体呈现出了两个相互叠映的模糊影像。这可不是超新星爆发的迹象啊,他苦苦思索着。或许是引力透镜!布拉德心中蓦地一惊,多年的天文经验告诉他,一定有某个天体闯入了这片区域,横亘在了遥远的深空天体与地球上的望远镜之间,依照广义相对论,这个天体具有的巨大质量扭曲了时空,就如一片凸透镜,将渺远的恒星的光线增强放大了。

布拉德被自己的发现震住了!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体呢?但他来不及细想,迅速向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报告了这一奇妙的发现。于是乎,这一永载史册的时刻定格在了格林尼治时间2021年8月22日深夜两点。

紧接着,NASA立马行动起来,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天文望远镜被迅即调动,纷纷投向了这个神秘的天体。然而,让人们感到难以置信的是,几乎覆盖所有电磁波波段的搜寻都未能寻觅到这个大质量天体的丝毫踪迹,望远镜能捕捉到的仍是该方向上如万花筒般忽闪破碎的星光。

尽管无法直接观测到这颗诡异的天体,但通过背景星辰的位置以及被放大星光的亮度,NASA的大型计算机轻而易举地计算出了该天体的数据:这个距离地球0.12光年、拥有4倍木星质量的怪兽,正以1/10倍光速向着太阳系方向奔驰而来。

也就是说,要不了一年时间,这一巨大无匹的怪兽就将侵入太阳系。没人知道其可怖的质量将会给地球带来怎样浩大的劫难。

这个惊世骇俗的消息一经曝光,空前的恐慌就如同瘟疫一般在全球各处蔓延开来。

两天后,国际天文联合会在布拉格召开紧急会议。全球天文界最杰出的大脑都汇聚到了8月阳光灿烂的布拉格,讨论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可对于这样一个既拥有庞大质量,又不与任何电磁波作用的古怪天体,留给天文学家们选择的答案并不多:由于未能探测到X射线,因此不会是微型黑洞;未捕捉到红外辐射的踪迹,因此不可能是褐矮星;同时,候选答案之一的黑暗星云也因不具备巨大的密度,而被很快排除掉了。

经过长达三天马拉松式的反复争辩,最终,天文学家们极不情愿却又别无选择地给出了结论:这个不速之客正是人类尚无法理解的暗物质——这也许是地球上的天文学家们最不愿面对的一个答案了。

事实上,暗物质对天文学家来说并非一个陌生的概念,早在20世纪的最初几年,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人类就确切地划分出了宇宙能量的分布图:普通物质(包括星辰、星际物质、地球、人类等)仅占宇宙总能量的百分之四;而暗物质却占据了百分之二十三的比重,其主导了整个宇宙的结构,能够阻止星系分崩离析;剩余的百分之七十三则为暗能量——另一股神秘的力量,人类同样知之甚少——主宰着整个宇宙的加速膨胀。

然而,由于这些如幽灵一般的暗物质并不辐射电磁波,天文学家一直无法直接观察到它们。因此,长久以来,对于暗物质的研究都未能获得实质性进展。但毋庸置疑的是,暗物质在宇宙演进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天文学家现有的宇宙模型中,每个星系的中心与边缘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暗物质晕,这些奇异的物质就如同功能强大的引力胶水,在星系尺度上将正常物质凝聚在了一起,从而使其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燃烧成形,聚为恒星。在这个意义上,是暗物质塑造出了银河系的璀璨群星,乃至于地球上的世间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