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荒岛上的人 第十九章(第2/4页)

“当然,”工程师说,“朋友们,既然我们尚有一个机会可以回到祖国,我们就要慢慢等待,若我们错过这个机会,我们也应该有耐心,看看该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

“无论如何,”潘克洛夫说,“不管我们如何离开林肯岛,希望大家清楚一点,那决不是因为我们在这里过得不舒服。”

“是的,潘克洛夫,”工程师说,“而是因为我们无法远离这世上最亲切的家庭、朋友和故乡!”

他们商议已定,就不再讨论如何造大船往北去太平洋群岛,或往西去新西兰了,而忙着做日常工作,准备迎接到林肯岛之后的第三个冬天。

与此同时,大家一致同意在暴风雨到来前,驾着小船作一次环岛航行。居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对全部沿海地带进行过考察,他们还不太了解从瀑布河口到颚骨角,以及颚骨角之间像张开的鳄鱼嘴似的狭长海湾的情况。

对于潘克洛夫提出的这个航海计划,赛勒斯·史密斯完全同意,因为这也正是他所想的。

虽然天气多变,但是气压并没有剧烈变动,所以他们预测天气不会太坏,然而气压在四月份的第一个星期里曾一度突然变得很低,待再度上升时一连刮了五六天的大风,之后指针才稳定在了二十九又十分之九英寸的高度上,这对航海有利。

他们让停在气球港的“乘风破浪号”备足粮食,准备在4月14日启程去作一次长时间旅行。

赛勒斯·史密斯把航海计划告知艾尔通并建议他参加。可他执意留在岛上,于是大家决定在航海期间让艾尔通暂时住进“花岗石宫”。奉命留下来陪他的是杰普,杰普对此并无异议。

包括托普在内的所有居民于4月16日清早登上了“乘风破浪号”。“乘风破浪号”斜兜着西南方吹来的微风从气球港出发,驶向爬虫角。岛的周围共有90英里长,从气球港到爬虫角之间的南岸有20英里长。因为今天的风是迎头刮来,所以只能靠近海岸航行。

因为离开气球港之后,只有两个小时是退潮,在其余六个小时的涨潮时段他们都是逆流而行,所以他们用了一天时间才到达爬虫角。等船绕过海角时,天色已晚。

潘克洛夫提议将两帆收缩,继续缓慢前行,但史密斯主张把锚抛在距离海岸几锚链的地方,以便明天白天能对这部分海岸进行视察。大家这时都希望对海岸进行认真探索,所以他们都同意夜间停航,若天气不错,尽量能在靠近海岸的地方抛锚。

这一夜他们就在海角下边度过,此时风已停歇,万籁俱寂。这一晚“乘风破浪号”的旅客除水手以外都没有在“花岗石宫”里那样睡得安稳,直到夜很深了才渐渐入眠。第二天是4月17日,天刚蒙蒙亮潘克洛夫就把帆扬了起来,要沿着西岸前进,只要保持着左舷的航向就可以了。

居民们对这一带的森林海岸非常熟悉,他们曾徒步来这里进行过探索,然而故地重游,这里美丽的景色还是再一次让他们赞叹不已。为了把一切看得清楚,他们尽量靠岸前行,因为有很多树干漂浮在海面上,他们不得不一直躲闪。为了便于吉丁·史佩莱拍摄风景,船在航行中曾不断停泊。

海滨的南部和北部差别非常大,一边树木繁茂,土地肥沃,另一边则地势崎岖,土地贫瘠!只因它有着荒芜且杂乱的外表,如同远古时地质海里涌出的玄武岩浆突然结晶而成,所以不妨像某些国家那样称呼后面这部分海岸为铁滩。若居民们当初是落在这部分荒岛上,他们一定会对这些大石头感到吃惊!他们在富兰克林山山顶眺望时,因为立足点过高,并未看到这片峻峭的海岸。现在从海上则能清楚看到,或许这世上再无法找到如此冷清的地方了。

“乘风破浪号”已经沿着海岸航行了半英里。可以看出,这部分海滨到处是大小不同的岩石,从20英尺到300英尺,高度不等,形状各样:圆如塔楼,棱柱形如教堂尖顶,角锥形如方塔,圆锥形如工厂烟囱。北冰洋上的冰山也不及它们形状千变万化!有的地方,似乎在岩石之间搭着桥梁;有的地方,是一连串如波浪般一眼看不到头的拱门;有的地方,是非常雄伟的巨大洞窟;有的地方是一排排可以压倒任何一座哥特式教堂的石柱、尖塔和拱门。在这片绵延八九英里的壮丽海滨上,人们无法想象的自然界的天工都应有尽有。

赛勒斯·史密斯和他的伙伴们都看得呆了。他们一言不发,只有托普不管这一套,发出几声犬吠,引得玄武岩的峭壁间传来很多回音。工程师发现托普的叫声很奇怪,就跟它在“花岗石宫”的那个井口所发出的叫声一样。

“我们靠近岸边一些吧!”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