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环境的二次评估及对工程的反思(第2/19页)

诚然,山际是作为“猫手”驻留在月面上的,但是他一直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做出贡献。

“那么就拜托你安全驾驶了。”

“交给我吧。”

山际打开电源键,月球车像弹开似的飞奔起来。

与此同时,距离地面三百五十千米的地球低轨道上。

“捕捉到38124号,形状确认……球形,一端有阀门,金属光泽。似乎是推进剂燃料箱。可以粉碎。”

“轨道要素精测完毕,在扫除机覆盖范围内。”

“开始。”

随着妙一声令下,驾驶员按下执行按钮。望远影像中,被地球光染成灰蓝色的球体改变了前进方向。动作敏捷,与其巨大的身躯极不相称。

几分钟后,球体的部分外侧开始放出闪光。透过球体表面可以观察到,其内部就像在放烟花,瞬间绽放之后又消失在黑暗中。

领航员轻声说道:“38124号碎粉完毕。”

“漏出率……大约百分之二。漏出碎片的最大直径八毫米。成功了。”

“第十二个太空垃圾清除完毕。剩余多少推进剂?”

“百分之四十二。大概还可以清除十个垃圾。”

“好的,开始转入下一个预报地点的轨道。”

“收到。地点在三周半的前方,预计五小时十五分之后抵达。”

三人松了一口气,任由身体漂浮在空中。

第六大陆计划E阶段(Phase·Extra)。正在执行绕地轨道清扫任务的苹果十号飞船内是妙和另外两名机组人员。

任务所需的机材是高倍率望远镜、内置图像处理装置的苹果号宇宙飞船以及“扫除机”。所谓“扫除机”就是粉碎太空垃圾的工具。

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直径两百米的金属滤网球。

整体上看是一个球,细节部分则由纤细的钢线编织的绞线构成,就像手工编织的丝绳一般。绞线的网眼是一厘米,目标自然是直径大于一厘米的太空垃圾。

绞线由球体表面缠至球体中心,缠绕得整齐均匀,使得球的内部充满了一厘米的网眼。位于球体中央的是配备了立体推进器的机动核。扫除机表面没有搭载推进装置,通过机动核即可实现轨道变更。喷射产生的气体透过网眼排到宇宙空间中。

扫除机最独特的地方就是绞线的缠绕方式。经过几何学计算,绞线被设计成特殊的缠绕方式,压缩后,其整体会收缩成为一个直径仅五米的球体。重量刚好是亚当火箭所能搭载的最大重量——一百吨,设计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宇宙空间中掀去机罩后,依靠钢线的弹性展开为直径两百米的球体。

妙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个巨大的球体将太空垃圾纳入球中,进行粉碎。

之所以选择这么奇妙的方式是有原因的。

说到清除太空垃圾,谁都能轻松想到的一种方法就是用宇宙飞船捡起带走。可是,这种方法成本太高。“捡垃圾”需要匹配好相对速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执行与太空垃圾同等数量的会合作业。这无疑需要精密的轨道计算和大量的推进剂。

于是他们决定拋开相对速度,只匹配位置和时间,按部就班。这种情况下,太空垃圾会以每秒数千米的相对速度飞进球体内部。光靠橡胶和弹簧根本承受不住。因为超过了它们的收缩速度。这也就决定了不可能保全垃圾的形态。只有以破坏为前提才可能实现清除。

可即便是破坏,普通的铝板、瓷板或者是用于防弹背心的凯夫拉纤维布也吃不消。太空垃圾携带的强大动能在撞击瞬间会转化为热量,上述几种材质根本无法抵挡。那部分会蒸发、爆炸。

即便可以制造出厚到足以抵挡热量的材料,也会因为过重而无法由火箭发射上天。而可以发射上天的小面积材料又无法被太空垃圾命中,发射毫无意义。另外,如果使用不够结实的材料,爆炸破坏后,其本身还会成为新的太空垃圾。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立体网眼构造的扫除机应运而生。

扫除机的钢线绞线和其弹簧状的外形相反,完全不是柔软地接住太空垃圾。碰撞的垃圾会以快于绞线收缩的速度飞进来。

垃圾在飞进来的过程中,在蒸发钢线的同时,自身也会蒸发。

其自带的动能会迅速转化为热量。当热量超过沸点,物质会气化继而引发爆炸,但爆炸气浪会从绞线的网眼中逸出。虽然绞线可能会因此穿孔,但是还不至于损坏。

在扫除机内部飞行几十米后,太空垃圾要么完全气化,要么至少成为丧失动能的碎片。待气化的气体扩散开后,就可以捕捉收集垃圾碎片了。

最终排出扫除机的是一厘米以下的细小碎片、一厘米以下的被切断的钢线、气体及热量——无一会对太空飞船造成损伤。

这就是扫除机粉碎太空垃圾的原理。它最大可粉碎直径一米的太空垃圾,寿命可持续到支撑百吨自重的推进剂消耗完为止。在推进剂消耗完之前,扫除机会被投入大气圈,燃烧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