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造成的危害(第5/6页)

[60]见前引钟洛文章,第24—40页;柯蓝、赵自:《不死的王孝和》。

[61]上海《文汇报》,1947年,2月10日。购买国货运动得到中国产业主和商人的支持,但是在消费者中却流行不起来。在上海,出售国货的最大一个商行据说日销售额在1000万法币,而出售外国货的永安公司,日销售额是它的4倍;广州《西南日报》,1946年12月28日。

[62]上海《和平日报》,1947年2月10日。

[63]在上海解放后不久,三个人被指控对该事件负责:永安第一纺织厂员工毛德康,纺织厂人事科科长魏荣来,国棉十四厂工人关云康。见上海《大公报》,1949年10月20日。

[64]上海《大公报》,1947年2月11日。

[65]上海《大公报》,1947年10月1日。

[66]庄晴勋:《依靠群众坚持斗争——中共永安公司支部解放前的斗争》,《解放日报》,1951年7月1日。

[67]上海《申报》,1948年6月15日。共产党地下组织除了在学生和劳工运动中发挥作用,据说他们还购买了紧俏商品比如汽油和煤油,运输到解放区。借助秘密的无线电发射机,国统区的地下工作者可以联系到解放区。这一信息来自1969年和1973年的访问。同样见:上海《新闻报》,1947年10月30日;上海《解放日报》,1947年11月3日;上海《申报》,1947年11月7日、1948年1月14日。

[68]天津《大公报》,1948年2月18日。

[69]季崇威:《上海工业危机透视》,上海《大公报》,1946年6月25日、26日、27日。

[70]张嘉璈:《通货膨胀恶性循环》,第353页。

[71]大米贷款丑闻被上海新闻界广泛披露。比如:《新闻报》,1946年6月12日;《时事新报》,6月14日;《大公报》,6月19日;《文汇报》,7月9日。

[72]想要查看这些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完整讨论,见张嘉璈《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和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1937—1949)》。有的政策相对成功,比如1946年3月8日和1947年2月17日期间的政府出售黄金计划以及在一些城市分发必需商品。1947年7月,配给必需商品开始于上海,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后来,政府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和广州配给大米和面粉。但是这些项目涵盖的范围有限,对全局几乎没有影响。关于税制的缺陷,见周书,第64—67页。

[73]“官僚资本主义”这个词汇一般不用来指代大型国有企业比如中国纺织发展公司或国家资源委员会下属的很多公司。它专门指代使用公职和关系来壮大私有企业和谋取利益。

[74]昆明《云南日报》,1947年4月9日。

[75]《中国周报:每月报道》,1947年1月31日,第6页。

[76]《中国周报:每月报道》,1946年12月31日,第8页。

[77]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第194页。

[78]上海《和平日报》,1948年8月20日。

[79]上海《大公报》,1948年8月21日;上海《新闻报》,1948年8月23日。政府的三次冻结工资和价格的实验分别在1938年、1942年和1947年2月,三次实验都没有取得成功。

[80]上海《大公报》,1948年8月23日。

[81]上海《时与文》,1948年8月27日。

[82]同上;上海《前线日报》,1948年9月14日;上海《新路》,1948年9月20日。

[83]上海《金融日报》,1948年8月28日。

[84]上海《新闻报》,1948年9月9日。

[85]上海《大公报》,1948年9月15日。

[86]上海《新闻天地》,1948年10月16日,第50期。

[87]刘涤源:《论物价的局部管制》,载于《观察》,1948年10月2日,第4—7页。

[88]上海《前线日报》,1948年10月7日。

[89]上海《大公报》和《商报》,1948年10月6日;上海《大公报》,1948年10月7日。

[90]上海《商报》,1948年10月15日。

[91]上海《新民晚报》,1948年10月16日。

[92]上海《新闻天地》,1948年10月16日,第50期。

[93]上海《大公报》,1948年10月28日。

[94]上海《大公报》,1948年11月1日。

[95]张嘉璈:《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第359页。

[96]同上,第80页。

[97]上海《东南日报》,1948年10月6日。

[98]上海《大公报》和《中华时报》,1948年11月2日。

[99]《金圆券下的牺牲者》,《时代批评》,1948年11月15日,第2页。

[100]张嘉璈:《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第63—65页;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1937—1949)》,第244页。到1946年中期,一位昆明教授估计他的同事的真正收入比1937年的水平减少了98%。见上海《大公报》,1946年8月30日。

[101]此时,中国大约有180所高等学府,其中有122所是国立学校,有大约1万名教师。国立(省立)中学也为数众多。见天津《大公报》,1947年7月10日;上海,《中美日报》,1946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