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在华美军暴行运动[17]

到1946年底,中央政府迁回南京,并致力于对共产党首次的大举进攻。在日本投降后,美国军队依旧驻扎中国,协助政府重新占领华北和东北的军事重地。美军还帮助遣送在华日本部队及人员回国,并作为马歇尔使团调停努力的一部分,帮助监督政府军和共军1946年1月13日的停战协定。到1946年底,停战协定已经废止,不具有任何意义,但是依然有大约1.2万名美国士兵滞留在中国。[18]

贯穿整个1946年,美国人的行为屡屡成为新闻和评论的主题。原本在政治上有分歧的《和平日报》和左翼《文汇报》都报道了数起违规驾驶、抢劫、酗酒、强暴甚至谋杀的事例。中方屡屡向美国军队首领投诉,尽管案件被调查,罪犯被惩处,但是这些事件仍在继续。

1946年秋,中央政府宣布共产党是这些事件的幕后指使者。随着国民党对解放区发动攻击,马歇尔使团调停失败,延安对美国人的态度越来越激愤,要求剩余美军撤离中国。

国民党政府更倾向于对美军的所作所为淡化处理而不是杜绝,以免冒险开罪于它头号的资助及支持者。美国与政府的这层关系是导致所有反对内战的人们对驻华美国人持愤慨态度的深层原因。美国人并不像1946年马歇尔使团极尽渲染的那样,扮演着公正的调停者。他们事实上在不同实质方面,都在协助发生冲突的两党中的一方。

政府与共产党在原日占区进行着抢占重要据点的竞赛,得到了美国人的帮助。美国人用空运以及别的手段,输送了将近50万的国民党军队。5万海军陆战队为政府占领了北平、天津、青岛及其近郊。到1945年末,美国人为政府39个师配备了成套装备。美国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援助项目输入了50亿美元,这笔款项的绝大部分送到了国统区。1946年6月,美国签署了一份租借法案信贷协议,增加对中国的贷款,用以购买民用设备和供给。1946年8月,国民党在华中对共产党发动战争后,美国又签署了一项协定,批准将价值90亿美元战争剩余物资以赊账的方式卖给国民党政府,只索要17.5亿美元。这些物资包括小型轮船、车辆、建筑材料、空军供给和设备以及通信设备。[19]

在那些反战人士眼中,美国是唯恐天下不乱。当共产党称这样的帮助和支持只会坚定蒋介石打内战的决心时——当然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出发,反战人士赞同共产党的说法。美国军队的纪律问题更加严重。

工商界人士的不满也使得这个时候反美气氛愈演愈烈。1946年11月4日,中美政府签署了一份《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非官方的媒体不约而同地批评这份条约,认为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将如此广泛的商业利益给予一个强大如美国的伙伴,这一行为很愚蠢。[20]甚至在签署条约前,全中国的商人就已经在抱怨美国商品的不正当竞争。当然,也有足够的国内因素造成工商业的混乱无序。然而,美国商品是有目共睹的直接受益者。它们激发中国商人发起“国货运动”。该运动在1946年底获得了官方认可。

开始事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6年圣诞前夜,两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北平强暴了一位中国女子。路人听到了她的喊叫并且似乎目睹了至少部分的情形。警察当场逮捕了其中一名男子,将那名女子沈崇带到警察局。沈崇在警察局供述她被强暴。第二天,有的北平报纸发表了来自亚光新闻社关于该事件的短小报道。那天晚些时候,警察局发出了一份简短声明。除了沈崇不是通常会与美国士兵在这种事件中有纠葛的女孩外,这一事件与1946年发生的大多数其他事件相比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沈崇是一名北京大学学生。至少五家北平报纸在12月26日版报道了此事。

官员与学生的反应

12月27日,从来都急于对此类事件轻描淡写的中央通讯社发表文章指出,女孩身边学生一口咬定的说法为蓄意扭曲事实。新闻报道称她“似乎”出身良好,20岁,是北平一所中学的学生,受到美国人威胁的时候是晚上10点30分,她独自走在街上。这篇辩护达到了预料的效果。关于此事件的美国领事报道称,“良好家庭出身”的中国女孩未经陪同去看“夜场电影”实在不合常理:沈崇在受到强暴的时候正从电影院回来。

学生方面称她确实出身于良好家庭。北大学生的出身大都不差。她的祖父曾经是某省总督,她的父亲是南京交通部的一名官员。她不是20岁而是19岁,当年1月来到北平,被北京大学预科(先修班)录取。她去看电影,约晚上8点30分离开电影院时不但被威胁而且被强暴。在北大,张贴于民主墙上的愤怒评论开始增加。民主墙类似于中央布告栏,在这个校园内指定的地方,各种新闻、心情和意见都能自由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