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大考第一场:不及格(第4/5页)

1941年年末,德军已经深入苏联国境1,700公里,根据后来赫鲁晓夫和米高扬所说,苏军损失约430万人(其中被俘占了很大比例)。苏联卫国战争历时46个多月,根据不同估计,苏军兵员损失为800万至1,000万,头5个月所占比例之大令人昨舌。后来朱可夫等苏军高级将领都承认战争初期德军在军事装备、兵员训练与军事技能、军官指挥能力以及作战心理等方面都明显优于苏军,各级参谋部门的工作也做得比苏军好,“德军司令官们在那个时期比我军司令员们考虑问题更胜一筹,更深刻。我们是在战争进程中学习并且学会了战争,开始打击德军,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不能不付出高昂的学费,不只是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就连高级将领在战场上牺牲的也很多。朱可夫的预备方面军是在原预备集团军基础上扩建的,原集团军司令员伊凡·博格丹诺夫中将便于1942年7月16日在加里宁州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22日不治身亡。

由于太多高级将领被“清洗”,1941年战争开始时苏联红军75%的军官在任职岗位上还不足1年,红军军长平均年龄比德军师长小12岁(按兵力那时红军的军约相当于德军的师)。更值得注意的是,新提拔起来的高级将领虽然比较年轻,但一些人的军事思想却显得陈旧。例如巴甫洛夫曾经是苏军装甲部队的主要负责人,而他主张只把坦克配属步兵部队作为支援性力量,而不是组建独立的装甲部队。

在大批高级将领被“清洗”以后新提拔起来的人中,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是乌克兰犹太人(上过犹太商业学校)列夫·梅赫利斯(1889—1953),1918年加入联共(布),在红军中做政治工作。1921年斯大林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他便是“事实上的私人秘书”。1926—1930年在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共产主义科学院”和专门培养理论人才的“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0年任《真理报》副主编,后升任主编,并兼任中央出版局局长。接连四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相继被“清洗”以后,他成为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还担任副国防人民委员。阿谀奉承之外,梅赫利斯又以擅长打“小报告”著称,对“清洗”红军中的政治工作人员有很大贡献。1940年改任苏联监察人民委员,1941年6月卫国战争开始后再次被任命为副国防人民委员和总政治部主任。1942年以“大本营代表”的身份到克里米亚方面军,他的“瞎指挥”是导致战役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就有战地记者评论他是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刚愎自用,恣意妄为,……他禁止挖战壕,说那是为了不破坏士兵的进攻精神”,“统共16公里的正面上放了三个集团军,一个师的正面只有600~700米,……从未见过这样密集的兵力部署”,虽然战役结束后他被撤职并且降为中将,但后来又先后被派往多个方面军担任军事委员,于1944年7月29日重又晋升为上将。

另一个是格里戈里·库利克。他出生在一个乌克兰农民家庭,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加入布尔什维克,第二年参加红军,苏联内战期间在察里津经其好友伏罗希洛夫介绍与斯大林相识,被任命为第一骑兵军炮兵司令员(不过那支炮兵部队只有3门老旧火炮)。1925年10月伏龙芝去世,伏罗希洛夫接任国防人民委员,库利克成为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斯大林认为他懂炮兵,让他担任红军炮兵总监。他的军事思想极其保守,甚至反对使用机关枪和冲锋枪,认为它们耗费太多子弹。他强烈反对图哈切夫斯基军队现代化的主张,反对建立装甲部队,说坦克和装甲车还不如战马,并且永远不可能取代战马。由于伏罗希洛夫支持生产坦克,他便批评这位老朋友,并且阻扰所用76.2毫米炮弹的生产,致使后来这些坦克投入战斗时无法配足所需炮弹。他反对在防御中使用布雷区,认为那是“弱者的武器”,是缺乏进攻精神的表现。这位炮兵总监还反对生产和使用“喀秋莎”火箭炮。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官运亨通。1935年11月20日首批获授“军指挥员”的红军将领共52人,他是其中之一。这些人里42人在1937—1939年“大清洗”中被处死,6人被判劳教,其中4人冤死狱中,只有库利克和铁木辛哥两人于1937年6月14日晋升“二级集团军司令员”,1939年2月8日又晋升“一级集团军司令员”,1940年5月7日再晋升苏联元帅。卫国战争开始后库利克的表现正可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形容,尤其是弃守刻赤半岛,1942年3月17日一下子从苏联元帅降为少将。后来虽于1943年4月14日晋升中将,但战争结束不久(1945年7月19日)就又被降为少将。1947年1月11日因发表不当言论(据说是醉后失言)被捕,1950年8月23日被判处死刑,第二天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