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西线无战事”:欧洲第二战场始末(第3/14页)

基尔波诺斯在那年2月被任命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战争开始后改建为西南方面军。图皮科夫战争爆发前任苏联驻德大使馆武官,战争开始后回国,7月29日担任西南方面军参谋长。布尔米斯坚科原来在地方上工作,到任更晚(8月20日)。他们还来不及熟悉自己的部队与任务就仓皇上阵了,类似情况在战争开始时的苏联并非个例。

尽管战争最初几天总体上说苏军表现很差,但也不乏“亮点”,布列斯特保卫战便是一个突出例子。布列斯特全名“布格河上的布列斯特”,这里的布格河是指“西布格河”,是波苏边界上的一个重要城市,柏林-华沙-莫斯科铁路和公路进入苏联的第一站,军事地位极其重要,建有著名的布列斯特要塞。居民中犹太人占很大比例,根据沙俄1897年人口普查资料,4.5万总人口中有3万是犹太人,1977至1983年担任以色列总理的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1913—1992)便出生在这里。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布列斯特在第一分钟就遭到炮火猛烈轰击,不少苏联守军在睡梦中就丧生或者受伤,但在最初的混乱之后,很快就开始顽强的抵抗。驻守布列斯特的苏军共约9,000人,主要是西方方面军第28军第6步兵师和第42步兵师的部队,还有一些边防警察、内务部人员以及要塞医院的医务人员,没有重武器,也没有装甲部队,更谈不上空军配合。进攻布列斯特的德军是古德里安第2坦克集团军第12军,以第45步兵师(约17,000人)为主,还有第31、第34步兵师以及其他一些部队,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这是“二战”期间古德里安第二次进攻这个城市,不过上一次是从波兰人手里夺取,这一次对手换成了苏联。

德军计划在12小时内完成攻占任务,然而,苏军抵抗之顽强是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的。更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布列斯特的平民(包括妇女)也投入了战斗,照顾伤员,为机枪装填弹夹、子弹带,还有一些人拿起伤亡士兵的枪械直接参加战斗。不少未成年人也尽了自己的力量,从被破坏的仓库里把弹药、食物送到前线士兵手中,搜集还能使用的枪支弹药,观察敌军动态,等等。

由于遭遇顽强抵抗,德军第一天就有281人战死。尽管动用了多种重型武器,包括1941年式15厘米口径“喷烟者迫击炮”(实际上是一种多管火箭炮)和火焰喷射器,激烈的战斗还是一直持续到29日。那一天德国空军进行了两轮猛烈轰炸,才算最终拔掉了这个“钉子”。

由于夺取布列斯特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德军最高统帅部要求负责指挥此役的德国第45步兵师师长弗里茨·施里佩尔(Fritz Schlieper,1905—1974)写出详细报告。报告副本保存在该师档案库里,1942年3月在奥廖尔州利夫内被苏军缴获。从报告知道苏联军民抵抗之顽强,甚至在只剩一个人的情况下仍然在废墟里向敌人射击。施里佩尔的报告是7月8日提交的,但在那以后残存的红军士兵仍然没有放弃战斗,德军记录最后一次遭到苏军射击是在7月23日。德军还在废墟墙壁上发现了红军士兵留下的遗言:“我们将死去,但我们不会离开要塞。”“我将死去,但我不会投降。永别了,祖囯!”遗言署明了日期“1941年7月20日”,但是没有留下名字。

战后布列斯特被苏联命名为英雄要塞,成为苏联“二战”12个“英雄城”之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外,为每一个“英雄城”立了一个石碑。1965年“二战”结束20周年的时候,苏联为这12个“英雄城”发行了纪念邮票。

战争初期苏军西方方面军的表现大概是最差的,损失最惨重,如前所说,方面军司令员等高级将领还因此被处死。但就在德军发动突然袭击的第二天,6月23日,第10集团军便发动过一次反攻。6月24日,方面军司令员巴甫洛夫又命令该集团军第6军、第6骑兵军以及第3集团军的第11机械化军发动反攻,以阻止德军在比亚韦斯托克附近包围苏军。7月6日,苏军第20集团军再次发动大规模反攻,有700辆坦克参加。虽然这几次反攻均告失败,从军事角度看都有不合时宜之嫌,但却让世人看到了苏联红军抵抗侵略的决心与勇气。德国人开始明白他们遇到了不同的对手,陆军参谋长哈尔德的日记,古德里安和其他德国将军留下的文字材料,都有不少关于苏军顽强抵抗、造成德军重大伤亡的记载。当时担任第4集团军参谋长的君特·布鲁门特里特便说:“甚至在第一个战役中,俄罗斯军队的表现也与波兰人和西方盟军形成鲜明对比。即使被包围了,他们仍然坚守阵地,顽强抵抗。”这里说的“第一个战役”,指的就是明斯克战役。哈尔德在8月11日的日记里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