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我回来了!”(第3/55页)

B-10轰炸机在当时堪称群龙之首,它打破过许多世界纪录,包括阿诺德亲自指挥的从阿拉斯加的朱诺到西雅图的长程不着陆飞行。一九三八年二月,从华东机场起飞的中国中央政府空军B-10轰炸机,跨海飞临日本长崎,投下传单,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同日寇血战到底。

美国人一向有认准苗头就拼命投资的狂热。陆军航空队为马丁B-10的后继机进行了一次招标。设计书要求它的载弹量是B-10的两倍。即两吨炸弹。加州圣塔莫尼卡的道格拉斯公司中标,推出了双引擎的B-18轰炸机。陆军航空队的胃口又受到了刺激,当年米切尔将军理想的光芒已经象烟云映红了地平线。无论向东向西,美国陆军都必须跨过两个大洋,那么,为什么不能造出一架越洋轰炸机呢?!

于是,著名的“A方案”提了出来。它要求航空公司造一架航程八千公里,载弹九百公斤的“超级”轰炸机。在叫做“美国”的这块土地上,只要有钱,似乎无事不可为。(当时是一九三三年,又过了三十六年,美国人就凭这股蛮劲把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

波音人再次卷起了袖子。其实,他们对两次竞争的失败早己刻骨铭心。他们认定:飞机的关键是发动机,想进一步提高各项性能指标,必须从引擎下手。那么,为什么不造它一架四个引擎的轰炸机呢!(二十多年后,他们又造出了八引擎的B-52轰炸机)。

正当波音公司搞出了一架四十一吨的不伦不类的XB-15原型机的时候,陆军航空队的头头们也觉得“A”计划大得离了谱儿,于是减了码。波音人获得了制造四引擎机的丰富经验,很快就按新要求搞出了B-17。B-17轰炸机各项性能都超过了陆军的预计,尽管它的诞生和成长也多灾多难,可是当二次大战的烽火燃烧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它的双翼已经展现在蓝天上了。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理想,没有不懈的努力,一旦法西斯军人举起了屠刀,又怎么能凭空出现一种金属的巨乌,能飞过滔滔大洋,去啄食敌人的肝脏呢!

哎哟!事情都已经明朗化了,不是连傻瓜也知道该投明星的票吗?到了西班牙内战时期,希特勒的轰炸机把戈尔尼卡市当成轰炸机的试验场,不单巴布洛·毕加索愤怒地画出了他的传世之作,全世界每一位政治家和军人都看清了未来战争的命运将由天空来决定。

罗斯福、霍普金斯、马歇尔都全力支持发展空军。总统在一九三八年声称:“空军乃是唯一的使希特勒理解美国的军种。”获得普利策奖金的大牌记者瓦尔特·李普曼说得更具体:“如果敌人强大的空军部队,能够在不及一小时的时间内,前来攻击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底特律、匹兹堡和芝加哥的话,仅一次空袭就能杀伤三万到四万五千人的生命,美国国民该不会无所谓了吧。”(现在,战略导弹又重演了这段历史。)时间表越排越紧,战云四合,雷霆将至。这时一天中决定的事比和平时期几年还多。罗斯福终于击败了孤立主义者,通过了给陆军航空队增拨三亿美元的预算。这笔钱来得恰到好处。因为在“比利”·米切尔的旧位上坐的正是他的门生阿诺德。阿诺德的机器立刻加速运行。他先访问了大名鼎鼎的飞行英雄林白上校,向他咨询德国空军的现状。查尔斯·林白本来就崇拜德国人的干劲和效率,于是添油加醋地把戈林的空军大吹一通。接着,这位首次飞越大西洋的美国空中老手参加了基尔纳准将为首的特别委员会。后来,除林白本人因亲德观点遭美国公众唾弃外,特别委员会的卡尔·斯巴兹、E·尼登、A·莱思等人均成为美国战略空军的开山鼻祖。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日,阿诺德将军在特别委员会敦促下,正式向陆军当局提出了研制新机种的一揽子计划。

陆军向各大公司发出招标。任务书要求很苛刻,因为设计任务书的人里有一个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多纳德·普德上尉。他在一次严重的事故中,是燃烧的B-17轰炸机中唯一的幸存者。

波音、洛克希德、道格拉斯和堪索利德雷特四家公司应聘参加了竞争。经过一番较量,只剩下波音和洛克希德。它俩拼到最后的一轮,洛克希德退让了。它转身去发展战斗机,因为波音已经拿出了决定性的XB-29。

以后的事都是技术问题了:风洞实验、翼载荷、超长襟翼、埋头铆钉和大规模钎焊、翼桁的网状结构、专供高空用的密封式座舱、为提高气冷式莱特发动机出力的一系列努力、各种先进仪表和闻所未闻的导航轰炸设备、为减轻每一克重量所作的努力(普里斯特利先生领导了那个“减轻重量委员会”)……千千万万的工程师、设计师、技工、试飞员为B-29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和困倦的黎明。甚至,第一架B-29还没有试飞,联邦政府就同波音公司签订了三十亿美元的合同,被报纸称为“世纪的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