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2/4页)

坐在山坡上开会的雅典人现在面临着最艰难的抉择。公民大会的绝大多数辩论都是在一天之内进行的,但关于是否与克基拉结盟的辩论却持续了很长时间,需要第二次开会。第一天,大家的意见倾向于拒绝与克基拉结盟。我们可以推断,这一夜也是在激烈的讨论中度过的。第二天,出现了一个新计划:不与克基拉缔结完整的攻守同盟(symmachia,希腊通常的联盟形式),而仅缔结防御性同盟(epimachia),这是希腊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此类同盟关系。富有创新精神的伯里克利很可能是这个主意的发起人。在整个危机期间,他表现出了影响雅典政策的强大能量。普鲁塔克告诉我们,正是伯里克利“说服人们去援助正在与科林斯人交战的克基拉人,并与这样一个拥有海军的强大岛国结盟”(Pericles 29.1)。

修昔底德认为,雅典人投票决定与克基拉结盟,是因为他们相信与伯罗奔尼撒人迟早必有一战。但是,很多反对与克基拉结盟的人都不会认同这一判断。他们一定会问,雅典还没有受到威胁,而且这威胁是否存在也成问题,那么雅典为什么要为了克基拉而冒打仗的风险?雅典人的行动说明,他们的政策目标不是备战,而是通过威慑防止战争:在两条道路(要么拒绝克基拉人,于是克基拉舰队有可能落入伯罗奔尼撒人之手;要么与克基拉缔结攻击性同盟,那么有可能会引发一场不受欢迎的冲突)之间,雅典人选择了中间道路。

因此,防御性同盟是一种精心设计的外交手段,目的是促使科林斯人恢复理智。为了尽到新同盟的义务,雅典人派遣了10艘战船开赴克基拉。如果他们的目的是参战并打败科林斯人,他们可以从自己庞大的海军中轻松抽调200艘战船。再加上克基拉人的战船,就足以迫使科林斯人放弃作战计划,或者大败科林斯人、歼灭科林斯舰队,并彻底消除科林斯可能构成的威胁。因此,雅典人派去的区区10艘战船是象征意义的,而没有多少军事价值,目的是让世人看到,雅典是在非常认真地威慑科林斯人,阻止它的行动。雅典人挑选客蒙之子拉刻代蒙尼厄斯作为舰队指挥官之一也绝非偶然,这显然是要消除斯巴达人的疑心。拉刻代蒙尼厄斯是一位有名的骑兵指挥官,但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有任何海战经验。他的名字其实就是“斯巴达”的意思,表明了他父亲与伯罗奔尼撒联盟的主导国家的亲密关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雅典10艘战船的指挥官们接到了这样的命令:除非科林斯舰队驶向克基拉岛本土或其领地之一,并企图登陆,否则不得与其交战。“发布这样的命令,就是为了不违反和约。”(1.45.3)这种命令对任何海军指挥官来说都是噩梦,因为在混乱的海战中,谁能说得准敌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谨小慎微、耐心等待,就可能无法及时干预;若对敌人的佯动做出快速反应,或者误解敌人的意图,就可能导致没有必要的冲突。

用现代语言讲,这就是“最低限度威慑”政策。雅典舰队的出现表明雅典决心阻止海军力量平衡发生变化;但这支舰队规模如此之小,说明雅典人并不打算重创或消灭科林斯势力。如果雅典人的计划奏效,科林斯人就会开船回家,危机就算解除了。如果科林斯人果真打算交战,雅典人仍然有希望置身事外。或许克基拉人没有雅典人的援助也能打败科林斯,就像在琉基姆尼那样。一些雅典人还希望“让克基拉和科林斯互相厮杀、消耗力量,如果雅典将来需要和它们交战,就会轻松许多”(1.44.2)。不管怎么样,雅典人都可以避免冲突。

西波塔战役

前433年9月,科林斯舰队与克基拉舰队终于在西波塔群岛交战。实力薄弱的雅典舰队(10艘战船)不足以威慑科林斯人。相信自己的行动在将来某个时间可能造成不愉快后果,以及敌人排山倒海的力量极可能对自己造成毁灭性打击,这二者的差别是相当大的。在之前的琉基姆尼战役中,科林斯的每一个盟邦都出兵援助它;但在西波塔(见地图8),只有两个盟邦——厄利斯和墨伽拉——支援科林斯。其他盟邦可能因为科林斯之前的失败而退缩不前,或者被克基拉与雅典的新联盟吓倒。也有可能是斯巴达采取措施,让它的盟邦不要卷入冲突。科林斯舰队以150艘战船(其中90艘是他们自己的,60艘是殖民地和盟邦提供的)攻击克基拉的110艘战船,而雅典人暂且在一旁观望。

但是,眼看克基拉人很快就要溃败了,雅典人再也不能袖手旁观。“局势发展到这种地步,雅典人不得不和科林斯人互相厮杀起来。”(1.49.7)

克基拉和雅典的舰队开始准备防御克基拉岛时,已经发动了最后总攻的科林斯人却突然退去了。第二支雅典舰队突然出现在海平线上。激战正酣时,科林斯人误以为这是一支兵力远胜于自己的庞大舰队的先遣部分,可以轻松地打垮自己,于是退出了战斗。克基拉得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