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的主要内容(第2/7页)

两大集团除了在政治、军事上的对峙和摩擦之外,在推动战争爆发的进程中,也许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其中斯巴达的盟邦科林斯发挥过重要作用。科林斯是伯罗奔尼撒同盟中最富有的城邦之一,而雅典作为海上强国,不仅经常损害其西邻科林斯的利益,而且将其触角伸到了南意大利和西西里一带;西西里强国叙拉古是科林斯的殖民地。于是,科林斯决心将此事关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诉之于伯罗奔尼撒同盟,渴望得到盟主的保护。

根据修昔底德的记载,导致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有三:其一,科基拉(Corcyra)事件。科基拉有一殖民地爱皮丹努斯(Epidamnus),地理位置相当重要。科基拉为其母邦,而科林斯又是科基拉的母邦。公元前435年,爱皮丹努斯内部民主派发动政变,因势单力孤而请求科基拉人予以援助,科基拉贵族置之不理,于是他们转求助于科林斯。科林斯出动75艘战舰、2000重装步兵,科基拉以80艘战舰迎战,结果前者战败(I. 29—30)。随后,科林斯经过两年的备战,于公元前433年秋率麦加拉、爱利斯(Elis)、琉卡斯(Leucas)、安布拉基亚(Ambracia)等邦共150艘战舰进攻科基拉,此时后者已与雅典结盟,他们出动110艘战舰,双方在西勃塔(Sybota)海域发生激战,科林斯人获胜。科基拉人溃败之时,雅典援军直接与科林斯人交战(I. 46—49)。科林斯等邦据此指责“雅典在休战和约的有效期内,已和科基拉人一起向他们开战”(I. 55),这明显破坏了此前订立的“三十年和约”。

其二,波提狄亚(Bottidaea)争端。波提狄亚是卡尔基狄克(Chalcidice)半岛西部重镇。它是科林斯的殖民地,科林斯每年指派常驻官员,对其加以行政管理,证明子邦并非完全独立于母邦。波提狄亚在一定程度上受科林斯管辖。然而,这个地区一向属于雅典帝国的势力范围,此时波提狄亚已经被降为雅典的纳贡属邦。在此前雅典和科林斯因为科基拉争端已经兵戎相见的情况下,科林斯人与雅典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由于雅典介入马其顿王位之争,与马其顿关系不睦。马其顿及邻近的色雷斯、卡尔基狄克半岛等地酝酿着反雅典的活动。雅典人意识到这一点,便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公元前432年夏,雅典命令波提狄亚拆除城墙,交纳人质,驱逐科林斯官员,科林斯人当然不服,要求该邦退出雅典同盟。雅典派兵围攻波提狄亚,科林斯方面有2000“志愿兵”(部分科林斯人,部分是伯罗奔尼撒的雇佣兵)进驻该城,双方交战。[20]

其三,麦加拉事件。麦加拉位于雅典与科林斯之间,与雅典接壤,工商业比较发达,海外交往频繁。雅典与麦加拉堪称世仇。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人就从麦加拉人手中夺占了萨拉米斯岛,后向该岛派遣军事殖民;雅典强盛时,麦加拉人在与雅典人海上竞争中,始终处于下风。据普鲁塔克记载,大战之前,雅典人以麦加拉收容其逃亡奴隶和耕种其埃琉西斯(Eleusis)圣地为借口,禁止麦加拉舰船在雅典帝国各港口停泊。麦加拉人就此向斯巴达人提出控诉,而雅典则派传令官安特摩克利托斯(Anthemocritus)前往麦加拉和斯巴达予以谴责。但派出去的传令官被杀。据说麦加拉人涉嫌此事。于是经雅典人卡利诺斯(Charinus)提议,公民大会作出决定:与麦加拉人为敌,废除盟约,断绝传令官往来;任何麦加拉人踏入阿提卡境内,格杀勿论;每年将军们就职宣誓时,要加上每年必须两次入侵麦加拉领土的誓词。[21]此所谓卡利诺斯的“麦加拉法令”或“麦加拉禁令”。这无异于对斯巴达的盟邦直接宣战。麦加拉与科林斯既是友好邻邦,又同为斯巴达人的盟友,两国都面临雅典人的重大威胁,便携起手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双方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科林斯人几乎都卷入其中。公元前432年,应科林斯等邦的强烈要求,斯巴达人召开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代表大会。起初,斯巴达人对于开战似乎有些犹豫不决,但在科林斯代表的百般怂恿和鼓动下,会议终于作出对雅典采取强硬措施的决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麦加拉法令”;驱逐阿尔克麦昂家族(Alcmaeonidae)后裔(“被女神诅咒的人”[22]),伯里克利的母亲即属于该家族。这些实际上都是开战的借口,斯巴达方面明知雅典人不会接受任何一条,却依然提出。雅典公民大会作出决议,拒绝要求,决不妥协。

(二)“十年战争”(公元前431—前421年)

公元前431年春,底比斯人的一支300人军队袭击雅典盟邦普拉提亚(Plataea),遭惨败。雅典因此而拘押所有在雅典的波奥提亚人。是年5月底,斯巴达国王阿奇达姆斯(Archidamus)率伯罗奔尼撒同盟联军入侵阿提卡,战幕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