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5/17页)

对于这一部署,西庇阿将他的军团的精华按剑矛兵、主力兵、后备兵布成三道相互接续的作战线。不过,他没有让每个大部队连成一片,而是在每个独立的中队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以便敌军的大象通过,以免冲乱阵形。他将轻装兵部署在这些空隙之间,以免阵中出现缺口,不过,他下达命令,只要战象一冲阵,他们随时可以向后方和两翼撤离。最后,他将骑兵部署在两翼:命令拉埃柳斯指挥右翼的罗马骑兵,令马西尼萨统领左翼的努米底亚人。很明显,如此精明的兵力部署是获胜的原因。(公元前202年)

17.在同卢奇乌斯·苏拉会战中,阿尔凯劳斯将他的装备有长柄大镰刀的战车部署在第一线,目的是扰乱敌人的阵脚;他将马其顿人的方阵部署在第二线;他将依罗马式样装备的辅助兵加上意大利的逃兵配置在第三线。因为他对这些逃兵的作战意志极不信任。在最后一道作战线上,他部署了轻装兵,两翼则是数量相当可观的骑兵,用以包围敌人。

针对阿尔凯劳斯的阵势,苏拉做了部署:首先,在每个侧翼都构筑了很宽的壕沟,并在壕沟末端构筑坚固的棱堡。他以此来消除被敌军包围的危险,因为敌人在步兵、骑兵的数量方面占有优势。其次,他将步兵分成三道作战线排列开,并在中间留出了一定的距离,一旦有需要,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后卫线上的轻装兵和骑兵拉上去。随后,他又让处于第二线上的后排兵将大量的桩子扎进地里,等到战车靠近,他就命令前排士兵隐蔽到桩子中间去。随后,他让机动部队和轻装兵发出震天的喊声,紧接着,士兵们就向敌人投掷标枪。

在战场上,敌人因为遭遇这种战术,不是战车撞到桩子上被绊住,就是车手在一片喧嚣声中丧失了作战意志,他们生怕被标枪击中,便调转车头往回开,结果撞击自己人,搅乱马其顿人的阵容。苏拉看到敌人四处逃跑,便统率大军横冲直撞。阿尔凯劳斯调骑兵前来迎战,可是罗马骑兵突然猛扑过去,把敌人赶了回去。这一战,苏拉大获全胜。(公元前86年)

18.盖犹斯·恺撒采用同样的方法迎战过高卢人的装备有长柄大镰刀的战车。他在地里设置了木桩,阻止了敌人的前进。

19.在阿尔比勒,虽然敌人人多势众,但亚历山大对他的部队的英勇无畏很有把握,所以,他采用四面八方部署作战线,以此来保证,一旦受到包围能做到全线出击。(公元前331年)

20.马其顿国王佩尔修斯将部队编成一个二层方阵,配置在中央位置,每边再配置一定量的轻装兵,骑兵则配置在两翼。对此,保卢斯则做了这样的部署:设置三线楔形队形,在每条线之间不时派出散兵来回游动。在他发现该方法没有办法获胜时,便决定撤兵,通过佯动把敌人引到他事先选定的一个崎岖的地方。然而,敌人看穿了他的退却实是一种计谋,于是,便保持完整的队形尾随跟进。事已至此,他只好下令左翼的骑兵用盾掩护自己全速冲击敌军的方阵,为的是在与敌人短兵相接中用盾去捣毁对方的矛尖。最终,马其顿人失去他们的长矛,乱了阵脚,慌忙逃遁而去。(公元前165年)

21.在保卫阿斯库卢姆附近的他林敦人时,皮洛士按照《荷马史诗》中将最弱的部队部署在中央的说法,将萨谟奈人和伊庇鲁斯人配置在右翼,而将布鲁蒂人、卢卡尼亚人和萨伦特人配置在左翼,将他林敦人部署在中央。骑兵和战象则作为预备队。

对方的执政官却做了这样的部署:他们在两翼部署骑兵,而将军团置于第一线和作预备队,并用辅助部队补充其间。我们知道,双方在这里各有兵力4万人。最后,皮洛士折损大半,罗马方面则仅仅损失5000人。(公元前279年)

22.在古法萨罗与恺撒交战时,格奈乌斯·庞培部署了3道作战线,每道作战线又有10列纵深。他将最为骁勇善战且最忠诚的军团部署在两翼和中央,并用新兵补充战线间隙。在右翼,他派出600名骑兵沿埃尼派夫斯河防守,这个地方由于河床淤积而难以通行。最后,他将其余的骑兵和辅助部队一起部署在左翼,这样他就能从这里包围恺撒的部队。

对此,盖犹斯·恺撒做了这样的部署:他也部署了3道作战线,将他的军团部署在中央,将其左翼靠着沼泽地,避免遭到突然袭击,而将骑兵部署在右翼,他还从步兵中挑选了一批飞毛腿,这些人都曾经学过骑兵作战的严格训练。此外,他还预留了6个大队做战斗预备队,将他们呈斜形地配置在右翼,以便对付敌人的攻击。

很显然,这样的部署对恺撒那一天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当庞培的骑兵蜂拥而来的时候,这几个大队的兵力就立刻反击,将敌人击溃,迫使敌军掉转马头后撤,但是敌军又被其他部队杀得片甲不留。(公元前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