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4/17页)

5.梅特卢斯在西班牙击败了伊尔图莱乌斯。他发现伊尔图莱乌斯将最强大的部队都配置在作战线中央,于是将部队的中军往后稍微撤退了一些,以免己方的军队与作战线上的这部分敌人遭遇。等到他的两翼合拢起来,他就可以将敌人的中军包围起来。(公元前76年)

6.阿尔塔·薛西斯在和入侵波斯的希腊人作战中,拥有人数优势,于是,他做了这样的部署:他的战线正面比敌人的宽,便把步兵、骑兵和轻装兵配置在两翼。然后,他故意让中军缓慢推进,并将敌军合围歼灭。(公元前401年)

7.与此相反的是,汉尼拔在坎尼则收缩他的两翼,而让他的中军前突,以求在首次攻击中就击退敌军。随后,在两军交战时,两翼按照指令逐渐呈弧形推进,汉尼拔将脱离两翼保护的敌人包围在作战线内,随后两翼合拢,强迫敌人朝中央奔去,最后,汉尼拔命令由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兵所组成的队伍攻击敌人,并将敌人消灭。不过,只有经过严格训练并能对各方面做出反应的部队才能实施这种战术。(公元前216年)

8.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哈斯德鲁拔为了避免和敌军交战,便将部队部署在一座凹凸不平的小山腰上的防护工事里面。不过,李维乌斯·萨利纳托和克劳狄乌斯·尼禄调整了作战部署,将兵力全部抽调到两翼,而让中央空而无兵。他们采用这一措施攻击哈斯德鲁拔,将其击溃。(公元前207年)

9.汉尼拔在屡屡败于克劳狄乌斯·马尔切卢斯之后,决定以这样的方式来部署他的营寨:以山地、沼泽等有利地形为依托,将部队配置得进可攻、退可守。在罗马人取得上风时,他可以将部队安全地撤回大营;而当罗马人后退时,他却掌握主动权,可以发起追击行动。

10.在阿非利加同马尔库斯·阿蒂柳斯·雷古卢斯作战时,斯巴达人克桑提普斯把他的轻装兵部署在正面,而将部队主力当成预备队。随后,他传出命令,让辅助部队投掷标枪,然后在敌人面前佯装失败,撤回自己的队伍里,然后立刻向两翼四处散开,最后,再从侧翼重新杀回来。如此,在敌人遭到强大主力攻击时,也就处于这些轻装兵的包围之中。(公元前255年)

11.塞多留在西班牙与庞培交战时也曾采用过上述同样的战术。

12.在与卢卡尼亚人作战时,斯巴达人克莱安德里达斯将他的部队排成密集队形,乍一看,感觉这支队伍规模很小。随后,在敌人戒备不严的时候,他便集结部队,调兵遣将,在侧翼包围敌人,最终一举击溃敌军。(公元前443年以后)

13.斯巴达人加斯特龙前去援助埃及人和波斯人作战。加斯特龙认为,希腊士兵更加骁勇善战,更让波斯人胆战心惊。所以,他让两支军队交换武器,并将希腊人部署在第一线。在双方激烈交战、相持不下时,他便命令埃及人出去增援。虽然,波斯人和希腊人(被当作埃及人)打了平手,但是当他们发现,对方又来了一支生力军(被认为是前来增援的希腊人)时,他们便仓皇退去。

14.在阿尔巴尼亚作战时,格奈乌斯·庞培发现,敌人在人数和骑兵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于是,他下令步兵把头盔藏起来,以免因为反光而暴露部队,并要求他们埋伏于一个峡谷里的小丘后侧。随后,他命令骑兵前往一片平地上,看上去是步兵的屏护。他要求全军将士,一旦敌人出击,骑兵与步兵必须相互配合,骑兵向两翼散开,该动作一旦完成,步兵要立刻反击,亮出他们的阵势,向那些追击而陷入峡谷的敌人猛扑过去,并就此将他们打得溃不成军。(公元前65年)

15.马尔库斯·安东尼与安息人作战,安息人如雨般的乱箭直奔马尔库斯·安东尼的部队。他下令部队停留原地,严阵以待,用龟甲掩蔽全军,结果,箭矢遂在龟甲上方擦过,没有伤及士兵,直到敌军疲乏退去。(公元前36年)

16.在汉尼拔与西庇阿在阿非利加进行战斗时,他的部队里有不少迦太基人,甚至还有意大利人。在排兵布阵上,他在第一线部署了80头大象,用来扰乱敌人的阵脚,而将高卢人、利古里亚人、巴利阿里人和摩尔人的联军部署在大象后面。这样一来,这些将士就没有办法逃跑了,因为在他们之后的是迦太基人。将联军置于前面,虽然无法重创敌人,但起码能够得到使敌人疲惫不堪的效果。他将迦太基人和马其顿人部署在第二线,为的是让他们精力充沛地去同筋疲力尽的罗马人打仗。他将意大利人放在后面,因为他对意大利人不信任,而且担心他们不能全力以赴,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是被强迫征召而来的,而不是自愿前来作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