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3/17页)

8.当马略确定与辛布里人和条顿人作战的日期后,便下令士兵吃饱喝足,然后,他统率大军到他的营地的正前方去,如此一来,他便迫使敌军走更远的路,耗费更多的精力。此外,在敌人精疲力竭时,他还利用部署的作战线迫使敌人面向风口,受风尘袭击。(公元前101年)

9.斯巴达人克莱奥梅尼斯在与雅典人希庇亚斯的战斗中发现,雅典人的骑兵更具优势。于是,他下令将士们砍倒许多大树,横七竖八地胡乱摆放在战场上,如此一来,雅典人的骑兵就没法施展其威力了。(公元前510年)

10.在阿非利加的伊比利亚人,有一次和大批敌军遭遇,他们担心会被敌军团团围住,便选择靠近流经那里的一条两岸陡峭的河边。这样一来,他们利用河流加固了侧背,然后集中兵力从正面逐次攻击那些距离他们最近的敌人,并终于击溃了所有的敌人。

11.斯巴达人克桑提普斯只是变换了一下作战地点便彻底改变布匿战争的结局。当时,他以雇佣兵的身份受雇于陷入绝望之中的迦太基人。他发现,阿非利加人在骑兵和大象方面占有优势,于是,他便率部抢占了山丘,而罗马的优势在步兵,所以他们占据着平原。随后,他将迦太基人带到平地上,然后先以大象为头阵,冲乱了罗马人的阵形。然后,迦太基人派出努米底亚人的骑兵去追击忙于逃命的罗马大军,最终迦太基人击溃了就在这一天之前还称霸于海陆战场上的罗马大军。(公元前255年)

12.底比斯人的首领伊巴密依达统率部队与斯巴达人作战,他命令骑兵沿着战线正面来回跑动。在满天尘土迷住了敌人的眼睛,让敌人误以为自己会遭到骑兵攻击时,他却统率步兵迂回一侧,居高临下地攻击敌军的后方。就这样,他以突然袭击将敌人粉碎了。(公元前362年)

13.300名斯巴达人踞守着德摩比利山口,抵御不计其数的波斯人。由于这个山口只能容纳一定数量的部队进行格斗,所以,从直接参战人数上讲,斯巴达人和波斯人是相等的。但是,斯巴达人的英勇却超过了敌人,所以,他们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如果不是内部出现叛徒,拉奇斯人伊菲阿尔特斯带领敌人迂回到背后,那么斯巴达人根本不会失败,但由于腹背受敌,斯巴达人最终被击败。(公元前480年)

14.雅典人领袖泰米托克利发现如果在萨拉米斯海湾与薛西斯众多的舰船开战将受益多多,但是他没有办法说服他的雅典同僚赞同这一主张。为此,他灵机一动,让蛮夷人迫使希腊人实施有利于己方的计划。他以索要叛徒为由,往薛西斯那里派出一名使者,这名使者告诉薛西斯,希腊人正准备夺路而走,又说如果薛西斯要攻克每个城市,那将是十分困难的。结果,他的这个做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一,他让蛮人不敢懈怠,不得不增加岗哨;第二,次日凌晨他指挥精力充沛的部下攻击因整夜值岗而疲惫不堪的蛮军,并得偿所愿地在一块狭窄的水面上与敌交战,薛西斯根本无法施展他在数量上的优势。(公元前480年)

交战之兵力部署

1.格奈乌斯·西庇阿在西班牙的因迪比尔附近与汉诺作战。他发现迦太基人将西班牙人(为别人而战的身强力壮的战士)配置在作战线的右翼,而作战线左翼的部队是不十分强壮但信念更加坚定的阿非利加人。

对此,他做了如下部署:将左翼部队撤回,而将作战线部署成和敌人斜角对阵,这样一来,他那最强壮的士兵所组成的右翼便可以和敌人作战。由此,他击溃了阿非利加人,在看到阿非利加人四处逃散之后,他很容易令西班牙人缴械投降。(公元前218年)

2.马其顿国王腓力正在与伊利里亚人交战。他发现正面之敌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士,而两翼的兵力却相对较为弱小。为此,他将军中最为强壮的士兵集中到右翼,然后让他们去攻击敌军的左翼。如此一来,他迫使敌军的整个作战线陷于一片混乱,从而大获全胜。(公元前359年)

3.底比斯人帕姆蒙斯在和波斯人作战时发现敌人将最强大的部队部署在作战线的右翼,于是,他如法炮制,将他所有的骑兵和最能征善战的步兵配置在右翼,而在强敌正面只留下最为弱小的部队,他给正面的部队下达命令,一旦遭遇敌人攻击,立即撤退,隐蔽到崎岖难行和树木丛生的地方去。通过弱小的部队消耗敌军主力后,他便率领他的精锐部队包围敌人及其右翼在内的整个列阵,最终打败敌人。(公元前353年)

4.普布柳斯·科尔内柳斯·西庇阿后来又接受了“阿非利加征服者”的称号。

有一次,在西班牙和迦太基首领哈斯德鲁拔作战时,他不厌其烦地每天布阵,将最英勇善战的士兵部署在作战线的正中央。可是,在敌人也摆出这样的阵形时,他却在决战的当天,突然变换阵形,将最为强大的部队部署到侧翼,而作战线正中央则留下轻装兵,并稍稍地往后撤一点。如此一来,他就以新月形的队形,从具优势的侧翼对敌人的最薄弱部分实施攻击,很容易将敌击溃。(公元前2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