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第6/20页)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于十月十日上午十一点召集将领们举行会议,会上根本没有征询他们的意见。注明为前一天签发的第六号指令告诉了他们应当怎样行动:

绝密

如果最近的未来事态表明,英国以及跟在它后面的法国无意于结束这场战争,我决心不作多大耽搁就采取有力的进攻性的行动——

因此,我命令:

一、为穿越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地区的——攻击战作好准备。必须尽早——实现这一攻击。

二、其目标在于尽量歼灭法国作战部队以及与其并肩作战的同盟国部队;同时,在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北部尽可能多占领土地,以便作为对英国进行有利的空战和海战的基地——我要求三军总司令尽快根据本指令制定计划,向我提出详细报告,并把各种情况随时报告我——希特勒在把指令交给他的军事将领们之前,曾向他们宣读了签署日期同为十月九日的秘密备忘录,这份备忘录是这位前奥地利下士所写的令人印象最深的文件之一。这份备忘录不仅表明希特勒从德国人的观点出发对于历史的理解,还表明他有杰出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思想,同时也表明他对于西线战事的发展与结果具有预见,这一点不久就将得到证实。他说,自从一六四八年的缪恩施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了德意志第一帝国以来,德国同西方国家之间就一直在进行着斗争,这是「一场无论如何都要打个明白的斗争」。但是,自从在波兰取得了重大胜利之后,只要不「危及」德国在波兰的既得利益,「我们并不反对立刻结束战争」。

但是研究这一方面的可能性,哪怕是对这种可能性加以考虑,都不是本备忘录的目的,我只准备谈另一个问题:继续战斗的必要性——德国的战斗目标,是从军事上一劳永逸地迅速解决西方问题;也就是说,摧毁西方国家的力量和能力,使之永世不能再反对德国人民在欧洲的国家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这一长远目标对外讲来在宣传上将不得不作种种适应——这并不改变我们的战争目标。这个目标现在是而且永远是摧毁我们的西方仇敌。

将领们对这样仓促地在西线发动进攻曾经表示反对。可是他告诉他们,时间是站在敌人那一边的,他提醒他们,波兰的胜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德国实际上只有一条战线。这种形势仍未改变——但是又能维持多久呢?没有任何条约或协议能够有把握地保证苏俄永远保持中立,目前,一切情况都不利于俄国放弃中立。但过了八个月、一年,乃至于几年,这种局面就可能会改变。近年来,各方面的情形都说明条约的不足凭信。防御俄国进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地显示德国的力量。至于意大利,「意大利支持德国是否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墨索里尼是否活着,以及德国是否能有更大的新胜利去吸引那位领袖。在这里,时间也是个因素。比利时和荷兰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两个国家有可能在英、法的压力下放弃中立,这是德国不能坐待其发生的事情。甚至对美国来说,「也应当认为时间是不利于德国的」。

希特勒承认,持久战对德国有很大的危险,他列举好几个危险的因素。友好的和不友好的中立国家(他好像主要考虑的是俄国、意大利和美国)有可能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样被拉到敌对的一边去。而德国「有限的粮食和原料基地」,也会使德国难于取得「物资进行战争」。他说,最大的危险是鲁尔的地理位置易受攻击。一旦德国这个工业生产的心脏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德国战争经济的崩溃,从而丧失抵抗能力」。

必须承认,在这篇备忘录里,那位前奥地利下士一方面显示了他对于战略战术的惊人理解力,可是同时也显示了他为人丝毫不讲道德。有好几页论述了坦克和飞机在波兰战役中所发展的新战术,并且详细地分析了这种战术如何在西线战场上运用以及具体地在什么地方运用。他说,最主要的是避免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那种阵地战。装甲部队必须用来进行决定性的突破。不得使装甲部队陷身于比利时城镇的迷魂阵般的大街小巷中。根本不必用它们去攻城,而是——用来保持大军通畅无阻地前进,并在找出敌方防守薄弱的阵地后以密集的兵力进行大规模的突破,以打破战线僵持不下的局面。

这对未来西线战局是惊人精确的预测,今天读到它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在当时的盟国方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能有这样的见地?

希特勒在战略方面的见地也是卓越的,他说,「唯一可能进攻的地区」是通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首先应该记住两个主要的军事目标:摧毁荷、比、法、英的军队,从而在海峡沿岸和北海之滨取得立足之地,这样德国空军就可以从这里起飞对英国进行「无情的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