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第5/20页)

他建议欧洲几个大国举行一次「经过最充分的准备的」会议来「解决这些重大问题」。

这样一个会议行将决定本大陆今后许多年的命运(他继续说道),在大炮轰鸣下,在军队被动员起来对它施加压力时,是决不可能深思熟虑地审议问题的。

可是,如果这些问题迟早一定要解决,那么,在千百万人被送去作无谓的牺牲和数以亿计的财富化为灰烬之前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比较明智的。让西方目前的事态发展下去,其后果是难以设想的。不久,每天的牺牲将不断增长——欧洲的国民财富将为炮弹浪费殆尽,各国的元气将在战场上耗竭——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同时出现过两个胜利者,而两败俱伤的例子倒是屡见不鲜,但愿那些恃有相同见解的人民及其领袖现在就作出他们的回答。让那些认为战争是更好的解决办法的人拒绝我伸出的手吧。

这里,他指的是丘吉尔。

但是,如果丘吉尔先生及其追随者的意见占了上风,这番话将是我最后的一次声明。这样一来,我们就将打下去——在德国的历史上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我从国会回来以后就在日记上写道,据我看来英国人和法国人会不会「花五分钟的时间」来考虑这个笼统而含糊的建议,是很值得怀疑的。但是德国人却很乐观。那天晚上我去作广播时,在路上买了一份旱出版的《人民观察家报》。花体字的标题是:

德国希望和平——德国对英法没有战争意图——除殖民地以外,德国再无英他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要求——裁减军备——同欧洲所有国家合作——建议举行谈判。

现在我们从德国的秘密档案中知道,当时威廉街陆续通过西班牙和意大利驻巴黎的大使得到那方面传来的报告,因而满心相信法国人没有胃口把这场战争打下去。早在九月八日,西班牙大使就暗中通知德国人说,庞纳「鉴于法国人普遍厌战,打算一俟波兰战事结束就设法达成一项谅解。有可信的迹象表明,他正在为此目的同墨索里尼保持接触」。

十月二日,阿托利科把意大利驻巴黎大使最近打来的一份电报的抄件交给了威兹萨克,内中说,法国内阁大多数阁员赞成和谈,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法国和英国能够保全面子」。不过,达拉第总理显然不在这个大多数之列。

这是个很可靠的情报。

十月七日,达拉第答复了希特勒。他宣布,法国在没有得到关于「真正的和平与普遍的安全」的确实保证以前,将不放下武器。不过,希特勒更关心的并不是这位法国总理的答复,而是张伯伦的反应。十月十日,在体育馆主持冬赈活动的开幕典礼的简短演说中,他再一次强调声明,他「随时准备接受和平」。他补充道,德国方面「没有理由要同西方国家打仗」。张伯伦于十月十二日作出了回答。这个回答对德国人民如果不是对希特勒——来说,不啻迎头一盆凉水。那位首相在下院发表了一篇演说,说希特勒的建议是「含糊而不可靠的」,并且指出,「这些建议没有提到如何纠正对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所犯下的错误的问题」。他说,「德国现政府」的诺言不能信赖。如他们果真要求和平,「就应该有行动上的表现,而不仅是在口头上说说」。他要希特勒拿出「令人信眼的证据」来表明自己对和平的诚意。

希特勒的诺言再也不能欺骗这位慕尼黑妥协者了。第二天,十月十三日,德国发表了一份正式声明,宣布张伯伦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执意选择了战争的道路。这位纳粹独裁者现在算是有了进行战争的借口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从缴获的德国档案中知道,希特勒不等那位首相作出答复就发布了准备立刻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命令。

十月十日,他召见了军事将领们,对他们宣读了一份相当长的备忘录。说明了战争的局面和世界的形势,并把第六号作战指令扔给了他们。这位元首原来在九月底固执地提出要在西线尽早发动进攻的要求,曾使陆军司令部陷入一片慌乱。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在其他几位将领的支持下,曾经共同去向希特勒解释,立刻发动攻势是办不到的,他们说,整修在波兰用过的坦克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托马斯将军以具体数字说明德国每月缺钢六十万吨。军需总监冯·施图尔纳格尔将军报告说,手头的军火只「够我们一/三的部队打十四天之用」——要在十四天内打败法国人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当那位陆军总司令和那位参谋总长于十月七日就陆军方面的弱点提出正式报告时,元首却不予理睬。约德尔将军是最高统帅部里仅次于凯特尔的第二名唯命是从的应声虫,他警告哈尔德说,由于陆军反对在西线立即发动进攻,「一场严重的危机可能正在酝酿中」,元首「由于军人不服从他的命令非常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