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个案分析:1778年的海战(第7/12页)
1778年的英国也担当了防御方的角色。“英国的海军应该和波旁王朝的联合舰队不相上下”,这是英国海军在最强大的时候海军当权者霍克及同伴的格言。英国海军的整体素质很高,并且还可以吸收大量的人口来扩大海军实力。但是在最近这几年,这种预防性的举措却没有再出现过,而失败是由于内阁的办事效率低还是和平时期代议制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有误,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事实是,法国和西班牙参战已经成为可能,而英国在海军上的数量处于劣势。但从局部的战略特征、本土和国外的辅助性基地等方面来看,总体上的优势仍然在英国一方。英国的海上力量虽然不是那么强大,但是从战略效果上来看,它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非常具有战略性。不过,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对战争本身而言只能屈居第二,从军队和舰队力量上来看,它还是处于下风。因此有效地利用这支处于劣势的舰队,首先到海上去,在海上占领有利的位置,并摆开阵势,抢在敌人会合之前扰乱他们的交通线,用主力部队与敌人的分队抗衡,彻底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
显而易见,除了美洲大陆之外,其他任何一个地方的战争的维持都要依靠宗主国和与之相连的交通线。如果英国能够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的海上实力扼杀美国的商业和工业的话,打败美国也是有可能的,虽然不是通过具体的军事行动,而是让对方弹尽粮绝;如果英国的海军能够摆脱同盟国的钳制,它就可以动用这支力量来对付美国;如果英国人能够取得不是物质上而是精神上和士气上的优势的话,它就能摆脱同盟国的纠缠。在这种理想的状态下,早就负债累累的同盟国只能一无所获地退出这场本来英国处于劣势的战争。而要取得这样的优势只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获得,尽管英国海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是他们海军的能力、物资的来源都优于同盟国,只要政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力量,就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如果将英国的战舰分散到全世界的各个领域,指望它们保护所有的基地时,难免会被各个击破,这种优势便成了镜花水月。
影响战争形势的关键是欧洲的造船厂。如果能够向之前证明的那样,英国如果不能在大陆上挑起一场战争来对抗法国,那么它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法国的海军并将其彻底消灭。要找到这支海军,本土的港口是最可能的地方。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就在执行这种政策,当时已经确立起了它的海军士气优势,因此它敢于以自己的劣势兵力去进攻对方严阵以待且装备精良的战舰。虽然这样要冒很大的风险,但它获得的好处也是两方面的,既可以监视敌人,又能够将敌舰封锁在港口里慢慢消耗它的性能;而英国的军官和海员则每天坚持训练,希望在每一次战争中都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维尔纳夫④海军上将说:“我们没有理由害怕看见英国的舰队,他们的74艘船在甲板上的人数不足500人!这一两年的航行已经让他们筋疲力尽了。”但在一个月后,他写到:“塔兰特遣舰队在港湾中看起来威风八面,船员服装整洁,队伍整齐,但当风暴来临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他们根本没有尝过风暴的滋味。”
纳尔逊说:“如果皇帝知道他的舰队在一晚上的损失要比一年遭受的损失还要严重的话,不知道他会怎么想。那些高贵的绅士们根本没办法适应海上风暴,而我们却在舰队毫无损失的情况下和海洋风暴战斗了整整两年。”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海上风暴对船舰和船员的损伤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在敌人港口外参加封锁任务的舰队军官都感受到了这种损耗,科林伍德说:“我们所遭受的每一次打击都极大地削弱了这个国家的实力,上次的巡航使得5艘大型船舰失去了作战能力,最近又有2艘舰船失去了战斗力。这其中有几艘已经被送进了造船厂。我甚至无法想象在这2个月中会不会有好的睡眠。”他接着说,“在我看来,这样持续不断的航行已经突破了人类的极限,科尔德瘦得皮包骨头,身子也垮了。我还听说,格兰夫斯也好不到哪里去。”豪勋爵也非常反对这种政策。
除了船员和船只的损耗外,还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到,那就是没有一种封锁能够完全阻挡敌人舰船的退路。比如维尔纳夫就从塔兰逃离,密西斯也从罗什福尔脱身。科林伍德写到:“我们现在在这里监视着罗什福尔港内的法国舰队,然而我们却感到要阻止它起航并不是那么实际。可是,要是让他们从我身边白白溜走的话,我会颜面扫地……唯一能够防止他们逃避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不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闯进我们的埋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