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密支那之四

因为密支那显然是被抛弃了,丸山房安大佐的恼怒是可以理解的。第54师团的退却,等于宣布了密支那解围的失败,对守军的士气打击很大。丸山因此怒骂本多政才“反复无常”。

但这对日军来说,也是个无奈的选择。

如前所述,密支那城下,来援的第53师团日军已经与守城的第114联队取得联系,双方确定在8月8日同时向城北中美混合部队发动攻击,以解密城之围。密支那在孟拱以北,但其入城之路却在城北,所以,日军援军绕到城北与第114联队呼应,事实上已经把密支那周围的中美联军都纳入围中。虽然日军的胃口大了些,但从战略角度来说,的确构成了较大威胁。

本来,在对机场的反击作战中,由于丸山大佐错误地采用了集团冲锋的战法,造成进攻之中日军大量的人员伤亡,密支那守军颇伤元气。但援军到来的消息让日本守军精神大振。为了完成与第53师团的内外夹攻,他们仍然竭尽余勇,集中精锐组织了一支反击支队,期待着夺回机场,把中美联合部队赶进丛林。

但是,就在8月7日,由于紧紧尾随田中新一所部的第114团将第18师团总部包围在了孟拱县城,第53师团的援军奉命回撤,被迫转用于营救第18师团,增援密支那的努力就此告终。

密支那—孟拱间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盟军标语。

当然,接到本多的命令以后,因为密支那的重要性,日军第53师团师团长武田磐少将,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不顾一切来一次攻击,打通与城中的联络。经过试探,日军发现密支那城北的中国军队已经严阵以待,这支包括第150团、第88团、第89团和第42团,四个主力团的部队按照扇形排列,似有将日军诱入包围圈围歼的计划。根据亲日的土人报告,这支中国军队并至少加强有野炮八门、榴弹炮六门,战斗力不可小觑。虽然在大陆作战期间,日军通常把自己的一个联队与中国军队的一个精锐师相提并论,但是经过胡康河谷的战斗,日军在计算远征军的战斗力时,已经放弃了这个公式。考虑到增援部队主力只有两个半联队,武田明白这不是一个可以在短期突破的阵容,因此在最后一刻还是选择了退却。

武田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执行起来还是出了问题,因为中国远征军新一军新38师的王牌第113团一部,已经做好了拦截这支敌军的准备。

孙立人回忆这一战,称第53师团“由孟拱赶往密支那增援,走到南堤,听见我军已经兵临孟拱城下,便立即回转身来,打算和孟拱守敌夹击我军,使我军腹背受敌,以换救孟拱的危急。不料21日晚上,在威尼附近被我第113团第8连排哨一击,就打得阵势大乱,糊里糊涂地用密集队形冲撞一阵,结果不但没有能够解救孟拱之危,反被一个排哨打得七零八落,连第53炮兵联队长高见童太郎大佐都死在里面,敌军当时的慌乱可见一斑了。”

根据时间核对,这里面提到的“高见童太郎”应是日军第53师团第53野炮联队联队长高见量太郎大佐。实际的战斗也远不是一个“排哨”所为。

实际上,高见量太郎大佐率领的部队不仅仅是炮兵,他指挥的是一个步兵炮兵混合,相当于一个步兵大队的部队。这支部队作为第53师团援军回撤的先锋,沿着缅甸北部的窄轨铁路,匆忙乘坐小火车往回赶路。因为炮兵总是在行军序列的后方,部队后撤的时候反而成了前锋。本来,这种后撤在盟军已经取得制空权的时代十分危险,但此时已经进入雨季,连日暴雨不停,盟军轰炸机的空袭也少了许多,只是偶尔有P-51野马战机掩护运输机经过,也是飞向密支那方向,顾不上和地面的日军较量。总的来说,高见这一路日军后撤时候遇到的麻烦还不算很大,仅仅是由于雨季造成路基坍塌严重,不时需要停车修路。日军行动时停时走,沿着铁道机动,始终避免在中国远征军面前暴露目标。从这一点看,武田少将的确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悄然回到孟拱,和孟拱守军再来个猝不及防的内外夹击,实现中心开花的打算。

让高见倒霉的,是孙立人身边的骁将——新38师少将副师长唐守治。这位年轻的将军在巡查的时候,感到孟拱城东铁桥与南堤之间似乎是个空隙。这个地点在第114团背后,却无兵把守。当时第114团则已面向孟拱全部展开,正在开始攻城。唐副师长担心一旦日军有一支小部队从此渗透过来,会给第114团带来麻烦。于是下令在这个方向的威尼第478号铁道岔路上部署一支警戒部队。当时已经是6月20日,第113团刚刚到达孟拱战场,只有先头分队能够投入战斗,主力还未到达。因为孟拱周围兵力比较紧张,接到唐副师长命令,第113团只好紧急抽出一个连赶往第478号铁道岔路警戒,这个连,就是牛志仁连长的第8连。牛连长20日接到命令,连夜赶路,在21日到达预定警戒地点。强行军赶至第478里程标处的第8连,只能在冰冷的雨水中挖掘散兵坑,组成一条警戒线,部队两个星期没有好好休息过了,几包饼干和着雨水就是战地伙食。听着身后孟拱城激烈的枪炮声,部队有些牢骚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