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密支那之三

在5月下旬,柏特诺向密支那发动的几次攻击,都碰在了硬钉子上。根据柏特诺的报告,不能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美军梅支队伤亡太大,补充进来的工兵战斗力不足。而投入战斗的中国远征军新军,表现也差强人意。

仅仅进行了训练,没有实战经验的部队突然投入残酷的战场,这种情况无法避免。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有一位下级军官回忆战斗打响,开始冲锋时,他的部下有一名战士软倒在地,拖都拖不起来。然而,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刻,在此后的战斗中,这名战士却表现得非常骁勇善战。

在密支那序战中吃了亏的新30师,在此后的战斗中也是越战越勇,成为远征军中数得着的王牌部队。

大多数中国军队方面的报道,把柏特诺描述成擅长指手画脚,但指挥战斗经常画蛇添足的反面人物。

密支那打成胶着确实是一个指挥问题。

美军梅支队指挥官梅里尔准将,他在攻击密支那初步失利后心力交瘁,突发心脏病,一度不得不离开战场。

密支那战役,中美两军将领在一同研究作战计划。

占领机场之后,远征军各部和梅支队按照美式操典,正儿八经地运输物资,巩固阵地,然后四平八稳地开始攻城,结果在已经缓过神儿来的守敌面前,撞了个头破血流。与之相对的是后来朝鲜战场的长津湖之战,在冰天雪地中追击的志愿军部队因为冻伤和断粮出现大量损失,仍然不顾一切地在美军陆战一师背后穷追不舍,终于把这支美国的王牌军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尽没在荒芜的朝鲜山地。在1989年海湾战争之前,美军擅长正规战,却不善于出奇制胜,所以对这种奇袭之后应该怎样扩大战果,缺乏经验。

密支那机场是双方争夺重点,一架运输机被日军击中坠落,另一架正在准备降落。

实际上,柏特诺在美军中并非无能之辈。他指挥的几次进攻虽然失利,但也击毙了日军第三大队大队长中钿少佐,重创其所部,不能说一无是处。柏特诺的缺点,第一在于不了解中国军队的作战特点,经常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中国远征军各级将领(这直接导致了他的印象分不佳),第二在于和日军作战不适应其刁钻的东方式战法,在丛林中试图打一场更适合在平原地带进行的“美国式进攻”。

所谓美国式进攻,即严格依赖大量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重视对敌人正面的压力,在兵法中可称“一力降十慧”,让许多传统兵家为之扼腕。但在密支那城下,空降到达的盟军并无绝对兵力优势,后勤在雨季中举步维艰,空投十分困难,一个炮兵单位一天只有150发炮弹的补给,所以,柏特诺的打法在此处有些文不对题,在战斗经验丰富的日军部队面前显得战术呆板,缺乏变通。这就难怪深谙东方兵法的中国军队各级将领,对这位柏参谋长缺乏敬意了。

无论是在意大利的安奇奥还是在越南的西贡,美国人始终没有找到怎样在山岳丛林中,和精通战术的对手交战而有效取胜的战术。一直到今天,在阿富汗,这个问题依旧让许多美军将领头痛。

尽管进展不利,但柏特诺少将继续组织部队做攻击准备,试图尽早拿下密支那。

6月1日,日军发现有大量盟军部队在密支那北方机场集结。也就在此时,一个危机如同雷雨前的积云一样,在中国远征军的头上出现。

5月20日,丸山大佐发出密支那遭到袭击的电报。为了增援密支那守军,日军负责缅北战区的第33军军长本多政材中将,当即下令第53师团主力组成密支那救援部队从南向北,全力向密支那攻击。第53师团共有三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和一个辎重兵联队,但该部队无法将其全部投入密支那战场。该部有两个联队的兵力正和英军温盖特旅,在温藻地区进行最后的决战。空降在温藻的英军由于温盖特的飞机失事而变得群龙无首、战术呆板,最终该部队不得不在中国军队的掩护下撤离阵地,日军缅北铁路一度恢复通车。第53师团集中其他部队,以一个步兵联队、一个炮兵联队为主力,避开铁路线上的阻击阵地,和史迪威偷袭密支那一样从丛林中穿过山谷,向密支那挺进,试图解丸山大佐之围。由于从印度方向杀来的远征军部队主力,此时尚在孟拱河谷与敌第18师团鏖战,而且对敌军沿山地穿插准备不足,第53师团这一部进展顺利,6月6日,离城最近的第53师团部队打到密支那西北方仅有两公里的地点,包围圈内外日军的枪炮声清晰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