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4/7页)

“哪里话,正好有车,回团里了一趟。”李明强解释说。

“这可好,你考上学,我们会两次餐,解馋啊。”

“你们这帮小子,哪天不解馋?饭稍差一点儿,就都跑家属院了。看九月份开训,你们怎么吃下二米饭。”教导员板着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唉,你们领导能吃,我们当兵的怕什么!”

众人就笑。教导员不理会他们,转过头对李明强说:“石家庄陆院,要求特别严。步兵侦察是最苦的专业,要求更严,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小李子没事儿,在吃苦这方面,我敢说谁也比不上他。”

战友们说得没错,在吃苦方面,军校的同学谁也比不上李明强。其他方面,李明强也是崭露头角,再加上入学前教导队给李明强入了党,他是学员队唯一的一位学员党员,又代理过排长,队里缺了个区队长,支部决定由李明强代理。

军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其性质虽然和教导队差不多,但要求比教导队严多了,训练也很苦。李明强所带的区队四个班,每班12人,48位学员的行政管理工作就落在了他这个仅一年多兵龄的战士身上,担子确实不轻,在中队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李明强把区队搞得很活,成立了六组五队。军事训练指导组、军事理论研究组、政治思想工作组、文学创作报道组、学雷锋小组、区队工作监督组,篮、排、乒、羽四球队和文艺宣传队。他还把四个班重新组合,把学习好的放在一班,主抓学习;把军事素质好的编为二班,主抓训练;把性格柔和的列入三班,主抓内务;把情感丰富的归到四班,主练唱歌;区队工作,件件有样板,样样有参照,互相帮助,固强补弱,共同提高。四个班,弱项不弱,强项更强。中队搞什么竞赛,第一名总留在李明强所带的区队。

在军校,李明强还倡议战友们开辟第二课堂——学习文史。他提出:八十年代的军

事指挥员,不但“要为百夫长”,还要“兼做一书生”。他刻苦自学,潜心写作,他亲自负责的文学创作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在各界报刊、电台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其中有他自己的二十八篇,特别是他的中篇小说《故乡的小河》被《文学月刊》连载,在学院引起了很大轰动。鉴于李明强的突出表现,学院党委决定,为李明强荣记三等功。

李明强在军校如鱼得水,似鸟脱笼。但是,他没有忘记防范支书张洪之辈的暗算,他给家里的信都是通过老连队谢国华寄出的,他决心真正成为军官之后再探家,那真可谓是“衣锦还乡”,不仅自己风光,也让家人风光一下,张洪之辈就是气死也没什么办法了。所以,他给卫和平写信讲,军校两年寒暑假他不回老家,要留校学习,充实自己。卫和平深深地理解李明强,回信说你不回家,我也不回了,准备考研究生。你们军校管理严,你到北京来,我们一同过春节。

正当李明强憧憬着与卫和平一起在北京大学过春节的好事时,学院决定,步兵侦察专业不放寒暑假,赶学课程,强化训练,提前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份毕业。

李明强和同学们就私下议论开了,这几年中越边境一直没有消停,可能是老山前线吃紧,急需用人。《高山下的花环》正在热播,前几届上前线的学生也回校作报告,李明强和同学们,热血沸腾,暗下工夫,苦学苦练,纷纷写请战书,准备毕业奔赴前线,报效祖国。可是,毕业时,一个上前线的名额也没有。李明强被香山步兵侦察大队选中,进了北京。

进京前,李明强没有给卫和平写信,他要给卫和平一个惊喜,突然站在卫和平的面前。

李明强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在香山步兵侦察大队待了两个星期,第三个星期天,他请假直奔北京大学。当他看到北京大学那古色古香雄伟壮丽的西大门时,心中荡起了无数波澜,他咬咬牙,暗下决心,自己未能迈进这最高学府的大门,一定要娶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的妻子,来了却自己的心愿,挥去自己的遗憾。

李明强背着给卫和平买的一挎包橘子、苹果、糖,未进北大西门,而是走入了畅春园,他知道畅春园是北大人住宅区,心想,卫和平一定是在住宅区住。迎面走来一位老者,风度翩翩,很有学者风范。李明强主动走去,问:“老师,你好,请问法律系八一级三班的女生在哪里住?”

那位老者打量一下眼前这位年轻的军官,指着北大西大门说:“进门向右拐,过了研究生公寓,就是本科生宿舍楼,到那里问一问,这里是教职员工的住宅区。”

李明强谢了,照老人指点的地方走。北大门口的华表,校院里的古树与建筑,一看就比他们石家庄陆军学院要古老厚重。李明强无心恋景,只想早一刻见到卫和平。他快步走过研究生公寓那白色大楼,看到一群学生,其中有几个老外,在叽里呱啦用英语说话,既而是一阵爽朗的笑,“天之骄子”,李明强从内心深处叹道。他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学习,始终感觉背负着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很沉重,军校学员都有人人自危之感,从没有这种单纯而爽朗的笑,全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那些外国来留学的人,今天是校友,明天可能就是战场上的敌人,他们互相警惕着,从没有这么亲密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