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谁都会有那么一天,人生终点站(第4/6页)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倡导土葬,其目的就是通过儒家倡导的贵贱有别的丧葬礼制来维持等级制度,实现长治久安。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巅峰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富裕商人。儒家等级森严的丧葬礼制,使富而不贵的人家想在丧葬上铺张、风光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佛教的火葬却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只要丧家有钱,不仅可以在火葬仪式上大大方方地讲求排场而不会背上奢侈的罪名,而且还可以博得“孝”的美名,扬名于世。于是,用盛大的佛教斋会、水陆道场来表白“孝心”,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流风习俗。

宋朝火葬的盛行,也开创了元明清三代的火葬风气,并使它最终成为中国民族传统葬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以后,火葬虽然受到了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的严厉禁止,使它不能在宋朝的基础上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而广泛普及于整个社会,但这种省钱、省时、省地的丧葬方式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咱们可以暂且不管儒家和佛教的丧葬观念之争,仅仅从科学与文明的角度,咱们也知道,宋朝在中国古代丧葬文明上,开拓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局面。

第3章 礼节,皇帝都得照办|吊慰

一、吊慰,论情感更遵礼制

人生难免面对生离死别。在宋朝,您肯定也会结识不少朋友,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自然都有,很难说不会有一位朋友不幸离开人世。您除了难过哀伤之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吊慰。

吊慰,俗称“吊丧”,又称“吊唁”,是指死者的亲朋好友获悉死讯后,前往死者家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即所谓“吊,问终也”“唁,吊生也”。

宋朝的上层社会,对吊唁礼仪规定的非常严格,即使是皇帝,也得照办无误。

如果死者为高官贵族,或功勋卓著,或与皇帝有故旧,皇帝就会亲临祭奠,时称“车驾临奠”。车驾临奠的时间一般在得知讣告的当日或次日。宰相、枢密、宣徽使、参知政事、枢密副使、驸马都尉薨,都会享受车驾临奠的待遇。比如鲁国公曾公亮卒后,宋神宗就曾亲临祭奠。

若死者身份特别尊贵,皇帝会携皇后、皇太后等一同前往。马军副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观察留后曹琮丧礼中,宋仁宗携皇后前往吊唁。司马光的丧礼中,宋哲宗则携太皇太后亲临祭奠。

车驾临奠的具体礼仪是:孝子出门迎接,远远看到皇帝车驾就要哭;然后请皇帝进门,女眷在中门之内哭;皇帝进门后在柩前面向西哭,御药酹酒奠祭。

按照礼制,有的品官本应享受车驾临奠礼遇,但其去世时皇帝因故不能亲临祭奠,则会派遣专人临奠吊祭。彰德节度使、兼侍中王贻永去世时,宋仁宗病体初愈不能亲临,便下诏命令“二府、宗室往奠”。

按照礼制,有的品官不应享受临奠礼遇,当这些品官去世时,皇帝对于其中少数特别赏识者,也会派遣专人临奠,以示嘉奖。冯拯卒后,宋仁宗派入内都知(官职名)蓝继宗前往祭奠。

如果某些官员有功于国,或与皇帝交情比较好,即使官品较低,皇帝也可能临奠。宋仁宗也曾特意亲临司空致仕章得象的丧礼祭奠;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郭贽的丧葬典礼中,宋真宗因为与郭贽的交情前往祭奠。

在勋戚重臣的丧事上,除了皇帝亲自临奠和派遣专人临奠外,还有一种召集、派遣宗室或官员集体吊丧的情况,称为“会丧”。“会丧”是一种极高规格的礼遇,只有重臣、密戚才有可能享受此等殊荣。宋太祖母亲杜太后的兄弟杜审进的丧礼中,宗室、官员便一起前往祭奠。

那么,如果是皇帝、皇后去世了呢?那就要实行“临礼”了。在皇室丧葬典礼中,群臣进宫哭吊皇帝、皇后,时称“临”。这种“临礼”贯穿于丧葬典礼的整个过程,群臣必须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哭吊死去的帝、后。

皇帝、皇后去世后,从闻丧到小祥(死后十二日)期间,文武百官每天早晚两次到宫庭哭临;小祥后到外朝禫除(死后二十七日)期间,每天只需朝临一次。入临之时,文武百官还要进名奉慰新帝和皇太后。

在宋朝,有的皇帝还行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逢七入临”的临礼,即自死后的二七日或三七日算起,每隔七天群臣都要入宫哭吊皇帝,直至第四十九天的七七日为止。皇太后、皇后丧葬典礼中则不见逢七入临的记载。逢七入临可能源于民间的“七七追荐”风俗。

在皇室丧葬典礼中,还有外夷入吊之礼,这是宋朝“丧葬外交”的另一种形式。宋朝皇帝、皇太后、皇后去世后,契丹、西夏、金国等派遣使者前来吊祭并慰问。事后宋朝也要派人前往来京吊慰的国家表示感谢,因而增设了“奉使报谢使”一职。如宋孝宗去世后,宋光宗先派薛叔似赴金告哀,后又遣林季友出使金国报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