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舌尖上的大宋,且吃且珍惜(第3/11页)

当然,也不是所有高官都这么奢侈。那些有情怀比较文艺的士大夫,不讲究奢侈,但讲究精致,把普通的食材做出水平,吃出文艺范儿。

苏轼被贬黄州后,吃不起羊肉,便常去市场购买猪肉,回来切成方块,辅以作料,然后上锅烧煮。为此他还写过一首名为《猪肉颂》的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其中“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便是“东坡肉”的烹饪方法了。苏轼还喜欢吃猪头,把猪头煮至稀烂,再浇上一勺杏酪调味,即成一道爽口的美餐。

还有对吃根本不以为意的,比如王安石。有朋友在王安石家做客,王夫人向其抱怨,说弄不清王安石究竟喜欢吃什么菜。朋友很奇怪,说:“王大人喜欢吃鹿肉丝啊。刚才进餐时,便见其将一盘鹿肉丝吃了个精光。”王夫人问道:“那盘鹿肉丝放在什么位置?”朋友答:“就在王大人眼前。”王夫人说:“你们明天把鹿肉丝放得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再聚,朋友故意将鹿肉丝放得远一些,而将昨天王安石一筷未动的一样菜摆在他面前。结果王安石又将眼前那盘菜吃了个干干净净。饭后朋友询问,王安石竟不知餐桌上还有一盘鹿肉丝。

所以,在文人士大夫中,吃也是分级别的。王安石基本算幼儿园级别,吃饭哪盘菜离着近吃哪盘,“够不着站起来”根本不会。司马光算小学水平,吃饱就行、不求精细。黄庭坚算中学水平,作为“二十四孝”之一的著名孝子,为老妈捣腾几个可口菜挺用心,自己则马马虎虎。林洪是大学水平,爱吃懂吃还能有所创新,发明了火锅。而苏轼属于教授、博导,把普通的食材弄成千古名菜,那是需要用心和天赋的。

皇宫、达官们的饮食水准自然非民间可比,吃也分三六九等,这和一个人的地位与收入成正相关。但宋朝藏富于民,老百姓并不穷,饮食业的发达,物美价廉的食物也能令普通平民吃饱吃好。

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正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现在我们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火锅、刺身(宋人称为“脍”)、油条、汤圆、爆米花、各式糕点等美食与小吃,也是发明或流行于宋朝。

饼,是老百姓的主食。宋朝的饼,并不只是现在咱们经过烧烤加工成的那种圆形食品。饼的意义在宋朝很宽泛,凡是用面做的食品,都叫饼。像火烤而食的,叫烧饼、胡饼。下到汤水里的面条,叫汤饼。笼蒸而食的,叫蒸饼或笼饼、炊饼。《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馒头。馓子叫环饼……饼的花样很多,作为主食,又方便又耐饿又好吃。

在宋朝的城镇,各类餐饮店铺林立,经营品种繁多。普通的鸡鸭鱼肉、菜蔬果品经过厨师们的加工,各成美味。按当时的物价水平和普通百姓的收入,用不着花多少钱就可以大饱口福。就拿早餐来说,您只需要20文钱,就能吃得饱饱的,而且花样您可以每天轮番变化。

宋朝民间有了早市和夜市,一日三餐您在外解决或者叫外卖回家吃,一点没问题。宋朝饮食业还特别注意卫生,“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盒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您在外吃,不用担心吃出毛病。所以宋朝城市里的居民乐得省事,自己开火烧饭的少,成为所谓“笼袖之民”。

所以,虽然饮食上宋朝的等级之分非常明显,但即使是一个普通吃货,在宋朝也算有口福吧?

第2章 时间都去哪儿了?吃了呗|美食汇

一、早餐,营养全面不是问题

这是宋朝东京汴梁的五更天,按现在的钟点就是凌晨3点至5点。您或许还在梦中回味着皇宫盛宴的美味冲击,而窗外早市的叫卖声已经隐约传来,此起彼伏。

东京的早餐正是从五更开始。当然您也不必着急起床,怕错过早餐时间,饿一个上午的肚子。东京的早餐会从五更一直延续到晌午,很多人的一日三餐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接近晌午,早餐;傍晚时分,午餐;入夜,晚餐。

您大可睡到自然醒,然后打个哈欠,伸个懒腰,浑身轻松地出门,开始一个吃货的东京一日游。

比您起得早的人们,家里不必忙着起灶开火烧水,街面的店铺有供应“洗面汤”的,洗簌问题也可以在外解决。而在早市上,“煎点汤茶药”遍地都是。宋朝人和您的健康观念一样,早起补充身体的水分,一般都来自于“煎点汤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