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康熙皇帝的极端手段,纳兰性德的传奇人生(第3/9页)

此后,坚冰出现了明显解冻的迹象。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弟子,在经史方面名气极大。他和老师一样,誓死不与清朝合作。被列入荐举名单之后,他坚辞不就,地方官拿他毫无办法。如今,一大批远远不如他的人被皇帝请进翰林院,还要让他们修明史,这使万斯同痛苦万分,因为,修明史是他的终身梦想。他十分恐惧,害怕这帮家伙糟蹋了这个机会。终于,黄宗羲同意他以布衣身份参与修撰明史。当时,有关方面负责官员见这位刀架到脖子上都请不动的万斯同,居然肯大驾光临,高兴得差点晕过去,康熙皇帝也立即授予他翰林院撰修官之职。他坚决拒绝,声明自己不入史馆,不受官衔,不取俸禄,只以布衣之身参与明史修撰。若干年以后,这位可敬的大学者就是在这种工作状态中去世的。

把弟子送到北京之后一年,黄宗羲再一次派人前往北京。这一次,他派去的是自己的儿子黄百家。不仅于此,这位中国晚明前清时代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还在自己的著作中,赞扬康熙皇帝是“圣天子”。而正是这位黄宗羲,根本不在乎以死相威胁,在著名抗清诗人张煌言兵败被处死后,为他撰写墓志铭,其中,就有千古名句“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在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里,在数千年其媚入骨的孔孟之道说教中,又是他,率先喊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最大的祸害就是帝王政治!

如今,面对康熙皇帝,黄宗羲甚至希望自己的同志们一起来赞助国家的文化事业。假如康熙不是做得足够出色,大约很难令黄宗羲有这样的表示。

另外一位和黄宗羲同属超一流大家的顾炎武,一生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到处奔走,联络抗清志士。如今,态度变得日益温和,从视大清政权如寇仇,到开始关心整个国家和政府的发展与治理。康熙皇帝玄烨所做的一切,显然在其中发生了重大影响。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康熙皇帝在做这些事情时,前方平息三藩之乱的战争正在打得死去活来。一场血肉横飞、意义重大的战争和一次重大而意味深长的文化盛事,居然让康熙收发自如的同时做得有声有色。

恶名昭著的大文字狱“庄廷鑨《明史》案”发生时,康熙皇帝只有十岁。这件事情给当时的学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修撰明史时,大家都很害怕因文字得罪。为此,康熙皇帝多次发表谈话,要求一切从史实出发,“唯从公论耳”。有些话,他说得坦率而明智:“明史不可不成,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如果轻率地论断是非,后世自有公论,肯定要归罪于我,我不怕当时,但怕后人。我之所以不重文章而重良心,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清圣祖实录》卷二一八)

今天我们看到的《明史》,完成于康熙晚年,经过后来雍正与乾隆大兴文字狱的黑暗时代,在二十四史中,这部《明史》仍然被认为是一部良史,其中,康熙皇帝功不可没。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人物中,会说漂亮话的数不胜数,而从心里害怕后世公论、能够把事情做得像康熙这么漂亮的,真的找不出来几个。

在经济政策上,康熙十分开明。扳倒鳌拜自己执政之后,他首先做的几件事情之一,就是将京畿地区一千八百多万亩土地无偿分给没有田地的农民;对新开垦或复垦土地征收赋税的年限也一再放宽,达到六年以上;有些地方甚至永不征赋,并对耕种者预借耕牛、种子、农具;开垦出来的田地面积并不清丈,全凭自己申报;到康熙后期,全国耕地面积已经从明朝后期的四五亿亩,增加到了七亿多亩。有统计数字显示,康熙年间,先后在全国各地豁免税粮、丁银、积欠赋税五百四十五次,总数可能远远超过了几亿两白银以上。

这种情形,势必会令百姓的经济状况大幅度好转。康熙很明白,他娴熟地应用古代圣贤的教导来解释自己的作为:“民为邦本,要把体恤他们放在第一位;政在养民,不要用赋税搜刮他们是最要紧的。百姓富足了,国家自然富足,我当皇帝的怎么会不富足?政府的好处不给老百姓,那准备给谁呢?”

说实话,中国历史上,懂得这个道理的政治家并不少,而照着去做的却实在是太少啦。

把猪养肥养大了之后再杀,是大家都懂的道理。帝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从来都不弱智,问题在于,皇帝也是人,人所具有的欲望他都有,人所不敢有的欲望,他也可以有。这是瘦猪小猪也要杀的基本原因。官员们则更是如此,他们的欲望同样比普通人强烈许多,他们需要政绩,需要更高的位子与权力,于是,也就有太多的理由需要钱,需要把钱弄到手的理由与机会。他们任期有限,更高的位子与权力是许多人都在热切憧憬和向往着的。而这头猪不是他的,早杀早出政绩,早杀早得实惠,他有一千个理由问自己:为什么还不动手?养肥养大之后,说不定就轮不到自己杀,而要便宜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