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拐点:决战山海关(第3/9页)

李自成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率领部队开往山海关并投入一片石大会战的。此时的吴三桂,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应该是最难受的一个人。

吴三桂,字长伯,江南高邮人,落籍辽东。他是武举出身,父亲吴襄曾经是锦州总兵。按照明朝的军事制度,吴三桂中武举后,承父荫授职都督指挥。后来,吴襄因为失误军机罪被捕入狱,吴三桂则因军功晋升总兵,负责宁远的防守。从年龄上推算,他的青少年时代应该是在与八旗清军搏杀的金戈铁马中度过的。

吴三桂的脸上有一道刀疤,很深很长。据说,这道疤是他青年时代,为了救他父亲而落下的。当时,吴襄被敌人重兵团团包围,情形危殆。据守城中的吴三桂请求主将出兵救援,主将和其他将领谁也不敢出城。吴三桂遂带领自己的五百名部下,冲出城去,杀入战阵。救出父亲后,复杀出重围。就此,留下了这道伤疤。这件事情,令他一战成名,给他带来了光荣与尊敬。有史书形容他“勇冠三军”。这可能是后来即便声名狼藉,还有一帮子家伙死心塌地跟着他的原因。

崇祯十七年正月,吴三桂的父亲被重新起用,受命提督京营。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伯,进入了帝国贵族行列,并成为宁远、山海关一线的最高军事统帅。这一年,吴三桂应该是三十岁刚刚出头。此次晋封勋爵,应该与福临继位后,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命令济尔哈朗攻打宁远有关。有证据显示,当时,济尔哈朗在宁远城下,曾经受挫于吴三桂之手。有人认为,吴三桂主要是继承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一策,取得的胜利。也有人认为,吴三桂在野战中也颇有斩获。不管怎样,济尔哈朗确实曾经有些狼狈地退回了沈阳。为此,吴三桂在写给皇帝的报告中还觉得很蹊跷,不明白为什么一次不大的挫折,就会让济尔哈朗匆忙退兵。由此怀疑沈阳城里或许有内讧。济尔哈朗回沈阳后不久,便召开会议,主动要求诸王贝勒大臣向多尔衮汇报工作,并提出将多尔衮的名字排列在自己前面,可能也和这一次挫败有关。

在二十多年的反复攻守搏杀中,驻守在宁远、山海关一线的明军经过千锤百炼,已经成为大明帝国军队中最为强悍的一支,素有“关宁铁骑”之称。刚过而立之年便成为这样一支大军的统帅,吴三桂当然不会是等闲之辈。之所以在官方和民间记载中,很少看到关于他的正面记载与评价,显然和他后来降清又叛清、使自己成了几乎所有人的敌人有关。

事实上,在正月里册封吴三桂为伯爵时,崇祯皇帝可能就有了调他和关宁铁骑前来拱卫京师的意思,但皇帝瞻前顾后,不愿落下将关外国土拱手让给清兵的骂名。于是,此事便一直搁置在那里。此时,皇帝缺少战略头脑、一再错失良机的恶果已经不断显现出来,他仍然毫无悔悟,在错误中继续不停地滑行着,似乎已经失去了进行正常判断的能力。

到二月二十八日,皇帝诏天下兵马入京勤王,并把几位大臣要求调吴三桂入卫京师的报告,交给两位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让他们拿出意见来。这两位大学士恍若呆鹅,谁都不敢应对。退出来后,这两个家伙嘀嘀咕咕地商量:“现在皇帝急了,想调吴三桂进京。若事情平定下来后,以丧失国土的罪名修理我们怎么办?”(《小腆纪年》卷三)最后,他们想出的主意是,动员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去说服皇帝:不必放弃关外土地,只要吴三桂回来就可以打败李自成。

就这样,一直拖到三月六日,皇帝方才下定决心诏吴三桂入卫。这一天,李自成已经来到距离北京三百里左右的宣化。宁远距离北京八百里,山海关距离北京六百里。宣化、居庸关一线的明军必须能够坚守城池,有效迟滞李自成的行军速度,吴三桂才有可能赶到他的前面到达北京。

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宣化总兵张承胤和监军太监杜勋已经决定投降,只有巡抚朱之冯决意坚守。杜勋前去劝告巡抚不必做无谓的牺牲。巡抚指着杜勋的鼻子骂道:“皇帝如此信任你,你却通敌背叛。你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帝?”史书记载说:杜勋“笑而去”。当李自成大军来到城下时,这位巡抚下令开炮,所有士兵“默无应者”。他自己动手准备点火放炮,却被人在后面拉住了手。巡抚仰天大哭,南向叩头,给皇帝写遗书,建议皇帝“收人心,励士节”,遂自缢而死。(《明史》卷二六三,朱之冯传)

数日后,居庸关守军亦开城投降。

根据帝国惯例和皇帝的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土地西向入援时,需要把山海关外宁远一线的五十万人民迁入关内,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吴三桂选数千精兵随自己殿后,于三月十六日,护送那扶老携幼的五十万百姓迁移进了山海关。随后,向北京进发。如此算来,他的入援速度应该算是够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