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历史的拐点:决战山海关(第2/9页)

晚明时期,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崇祯皇帝曾经提高军功奖励标准,将杀死一名敌人奖励三两白银提高到五两。有证据表明,为了得到奖赏,帝国军队中普遍存在杀良冒功现象。譬如,崇祯四年,陕西副总兵上报杀贼五十的军功,检验结果是:其中有三十五颗首级是妇女和孩子。崇祯五年,山西官兵追剿农民军到河南,领兵将领要当地县长为自己报功。县长说:“没有敌人的首级怎么报?”那位将领回答说:“这个好办。”很快命人送来了一千多个人头。结果,县长在其中发现了八十多个县学学生的脑袋。

那位当年推荐过袁崇焕的著名官员侯恂,曾经给洪承畴写过一封信,其中谈到了当时广为流行的一句话,叫作“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显然,老百姓对官员和官兵的恐惧,已经超过了贼匪。当时的观察家注意到,北京城里普遍弥漫着一种情绪——“流贼到门,我即开门请进”。(计六奇《明季北略》卷十九,北都崩溃情景)

决策层失道且无能,导致贪官污吏横行,法纪荡然无存,社会离心离德,在此情形下,轻动刀兵的结果,势必蕴含了不可测之后果,最终不可能不自取其辱。

崇祯皇帝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走向绝路;而李自成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路所向披靡地走进北京城的。有记载显示,崇祯三年以前,李自成是甘肃总兵杨肇基手下的一个把总。崇祯二年底到三年上半年,皇太极第一次率大军打到北京城下时,杨肇基奉命进京勤王。在金县,李自成和他的弟兄们哗变,投入了暴动的农民军。(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李自成起)

此后的十余年间,李自成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政治纲领,其情形大约和陈胜、吴广的“苟富贵,毋相忘”恰相仿佛。

崇祯十一年底,在洪承畴、孙传庭的打击下,李自成全军覆没,只带着十八骑逃进商洛山中。此后,他的坚忍不拔、多尔衮大规模进入中原、崇祯皇帝的庸劣与河南严重的自然灾害,四者合一,帮了他的大忙。到崇祯十三年年底,在得到李岩等知识分子的帮助后,他第一次提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政治口号,并由李岩替他编出了朗朗上口的歌谣。歌词大意是:“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等。由此,与大明帝国形成鲜明对照,受到饥寒交迫的中原人民的热烈欢迎。

有证据显示,进入北京之初,李自成的部队军纪严明,并曾经处死过骚扰百姓的军士。可能是下列两个原因,导致了这支大军战斗力的衰减。

首先,李自成提出三年免纳钱粮的政治承诺之后,必须筹措大批量的粮饷以供给他那百万大军。这种财政上的压力,应该是他向原大明帝国官员们逼缴钱财的基本原因。假如考虑到大明帝国官员们的贪婪与腐败,这种措施显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正义性,然而,却也具有很难遏制的传染性腐蚀力量,从而被追逼的范围,由旧政权官员迅速蔓延到了商户和普通百姓人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有记载说,当李自成下令讨伐吴三桂时,他的部队中,许多官兵的脖子上挂着数量不等的金银项链,腰间携带着珠宝银钱,两只手臂上则戴着大约不止一个金银手镯。很难想象,这些将士会在心里想着如何奋勇杀敌。

另外一个因素则与伟大的弗洛伊德学说中“力比多”作用(指人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有密切关系。这种源自荷尔蒙的力量无所不在,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这支胜利开进帝国中心的大军,曾经有效地控制住了这种冲动。

据文献记载,当时,大明帝国皇宫中有大约九千名宫女。其中,纯粹为了追随先皇帝于地下的人数不是很多,有大约两三百人因为害怕受辱而自杀。其余的除留在皇宫中继续服役之外,大部分被分配给了各级军官和战功卓著的人们。最多的可能分到了三十人左右,少的则三四人、一二人不等。

当时,发生过一个惊人的事件:有一个姓费的宫女,据说是皇宫中最美貌的女子之一。李自成做主,命她嫁给一位青年军官。这位姓罗的将军可能是李自成最为欣赏的部下。不料,在新婚的当天晚上,这位费姓女子将酒醉的罗将军杀死后自杀。李自成震惊之余,很有风度地下令礼葬这位烈性女子。有人推测,这位宫女想要刺杀的目标,本来是李自成。

关于陈圆圆的故事有多种版本,流传极广。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大军第二号统帅刘宗敏身上,还有人认为故事的男主角应该是李自成。在学术界能够考证出权威说法之前,我们姑且存疑。不过,无论如何,这个故事想必不是无中生有。这种发生在军队最高统帅中间的事情,在对吴三桂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不可能对这支军队毫无影响。事实上,已经有足够多的文献可以证明这种影响深重的程度了。譬如,有记载说,在安福胡同,“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降官妻妾俱不能免,悉怨悔”。(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奸淫)据说,有些士兵是带着抢来的女子在城墙上站岗的,为了害怕被查哨的长官发现,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将那些女子扔到城墙外面去。北京城墙的高度大约都在十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