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依旧继续(第10/18页)

英军方面,攻占乍浦后,于四月三十日(6月8日)抵达长江口外的鸡骨礁一带集结,并开始派人探测航道。为了摸清清军虚实,英军绕过小沙背,直接驶向西炮台。陈化成发现后,不明虚实,因此以静制动,不让士兵们轻举妄动,仔细观察英军动向。即使英军发炮试探虚实,陈化成也命令士兵不予还击,目的就是为了让英军无法摸清虚实,进而不敢贸然进攻,从而使清军能有更多的备战时间。

但是,当时吴淞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牛鉴,却因为策略不当,进而导致吴淞战事出现危机。

牛鉴是一个和奕经一样没有军事才能的统帅。他判断,英军如果从海上进攻,江苏地区只要扼守住吴淞即可,而吴淞的防守又有老将陈化成坐镇指挥,一定可以大获全胜。因此他向道光皇帝报告说,五月一日(6月9日)英舰试探虚实的行动,清军不予理睬,英军无可奈何,最终退兵而去。牛鉴的奏报看似信心十足,但事实上是一种色厉内荏的表现。

五月五日(6月13日),英军兵舰越聚越多,开始用大炮轰击吴淞口内外来往的商船。面对英军的挑衅,陈化成想要指挥清军展开反击,可是牛鉴却跑到陈化成营中,和他商议不要与英军开战。

“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见贼异样,是畏敌也,且奉命剿贼,有进无退,大人勿怖。”面对牛鉴的阻拦,陈化成断然拒绝。牛鉴哑口无言,最终只是说了句:“陈老将军好自为之。”便离开了陈化成的军营。虽然没能阻止住陈化成,但牛鉴是吴淞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如果得不到他的有力支持,陈化成会在未来的抗英道路上步履维艰。后来的事实证明,牛鉴的思维方式,注定了陈化成所率清军会在吴淞抗战中成为一支孤军奋战的军队。

五月八日(6月16日)清晨,英军开始向吴淞正式发起进攻。英军以三艘重型军舰从正面进攻西炮台,四艘轻型军舰突入黄浦江内,进攻东炮台和吴淞镇炮台,威胁清军侧后,并掩护部队在吴淞镇完成登陆。

陈化成当时亲临西炮台督战,据《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一书记载:“火弹如飞,络绎不绝,军门左右转侧,炮子均不着身,且平时教习士卒,熟习避炮之法,故我兵伤亡者少寡。”

西炮台的守军在陈化成的指挥下,以猛烈的炮火阻击英军舰船,激烈的炮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击伤数艘英军舰船,死伤二十余人。后来一名英国军官回忆这次战斗时说:“我方舰队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最为厉害。”

不可否认,西炮台守军之所以能给英国人留下这种印象,老将陈化成的备战以及临战指挥功不可没。可是牛鉴在宝山听说陈化成打了胜仗,全然忘记激烈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立即坐上官轿,摆开仪仗前呼后拥地出南门前去观战。舰船上的英军立即发现了这一目标,当即集中炮火向牛鉴的仪仗队猛烈轰击,牛鉴吓得出轿奔逃,随行的河南参将陈平以八百藤牌掩护。为了逃命,牛鉴不顾自身形象,当即脱下官靴,扔给手下士兵后急忙逃走,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由于牛鉴及其随行队伍的溃散,使得东炮台的守军阵脚自乱,英军乘机在东炮台成功登陆。这使得陈化成驻守的西炮台顿时显得势单力孤。

英军攻陷东炮台后,立即将进攻东炮台的舰船全部调集到一起,开始集中火力进攻西炮台。陈化成指挥守军奋勇还击。清军火药质量低劣,有的大炮因发射时久而炸裂。在形势危急时刻,参军周世荣却又率军脱逃,阵地上只剩下主将陈化成以及八十余名士兵。即使如此,陈化成依旧指挥剩余守军继续反击。

在激战中,西炮台的守军伤亡很大,陈化成亲自开炮,双手被震伤,鲜血也已染红战袍,腿部又负伤严重,他忍着剧痛向驻守小沙背的王志远打信号旗语求救。王志远虽看到了旗语,但因为惧怕英军猛烈的火炮而逃出阵地。结果,英军在小沙背登陆,从西炮台背后袭来,使得西炮台立即陷入了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牛鉴眼看清军抵挡不住,派人三次传檄命陈化成退兵放弃西炮台,都遭到了陈化成的拒绝。英军越来越多,为了增强前沿兵力,陈化成命令在后面待命的徐州兵同在前沿作战的太湖兵调防。可是太湖兵刚刚从前沿开始后撤,本应坚守前沿阵地的徐州兵却随着太湖兵一同后撤,结果引起清军阵脚大乱,英军乘机拼死突进,最终抢占了宝山。

“垂成之功,败于一旦,制府杀我也!”

愤怒之下的陈化成不禁高声大喊,一怒之下将自己的战刀砍在身边的石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