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同时牛起来(第8/9页)

他们这才知道,有时小屁孩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们在参加完追悼会后都抓紧时间离开了。

魏国知道小屁孩不可欺之后,主动跟赵国修好。在赵武灵王宣布当政的时候,他们派太子过来表示热烈祝贺。

这样一来,外部条件相对好了一点儿。

可那个中山国仍然很讨厌。

中山国就是那个中山狼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是在赵国的境内。这个国家是白狄族。长期被中原诸侯痛扁过,但总是扁他们不死。中原诸侯恨他们,主要原因是他们是少数民族。而赵国恨他们,则是因为他们的土地深入赵国的版图内。其他诸侯想让赵国难受时,就去指使这个小国家搞事,让赵国很郁闷。这个国家虽然不强大,可赵国一时又没有能力把他们彻底灭掉。

魏文侯曾经派乐羊过去,把中山国搞定过,把它变成了魏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可魏国也很麻烦。因为中山是在赵国的境内。他们要管理中山时,得经过赵国的领土。后来两国交恶,中山就成了魏国的一块飞地。当时没有空中力量,要管理一块飞地是很困难的。所以,中山国不久之后又宣布脱离魏国的领导,独立了。

他们独立也好,不独立也好,对赵国都是有害无益。他们不独立,就成了魏国安插在赵国身上的一把刀;他们独立了,同样可以接受其他的诸侯的挑唆,不断地配合人家进行捣蛋动作,让赵国很难受。

我们再来看看中山国的地理位置。它正好楔在赵国的腹地当中,只有东北角那一小点与燕国算是接壤。其余部分全被赵国所包。中山国已经将赵国分解成几个版块,把整个版图弄得四分五裂,让赵国人越看越难受。

有了这样的内部环境,赵国要发展,只能在梦中进行了。

赵肃侯多次把目光投向中山,想把它搞定。可硬是搞不定。

赵武灵王再把目光锁定中山,最后把中山狠狠地打了一把。虽然没有把中山灭掉,但却把它打得无气大伤,从此在很长时期内,丧失捣蛋的能力。

当时,由于国际社会流行合纵之术,魏韩等国请赵武灵王加入合纵国,一起打秦国。而且请他跟他们一样,从此都称王。

可赵武灵王却不干。他说,现在赵国很弱,根本不具备称王的条件。你们可以称王,我呢,连侯都称不上。于是,在魏韩称王的时候,他主动降了一级,称君。

赵武灵王这么低调,并不是因为他胆子小,而是他比谁都知道,他得先把内政搞好,才有能力去跟人家玩。

他当了九年赵国的领导人,最后,终于经不起诱惑,与韩魏一起结成联盟,派部队去向秦国叫板。结果被秦国打了个大败。

这还不算。齐国看到赵国去打秦国,觉得机会来了,就派部队猛踢赵国的屁股,再让赵国吃了个败仗。

秦国得了一场大胜仗并没有消停。两年之后,再次把赵国打得头破血流,并拿下蔺城。

赵武灵王接连打了几个败仗,这才知道,作为一个君主,在这个世界上混真不容易。你长得再帅,也是没有用的。想混得好,必须有实力。

魏文侯能称霸,让魏国有实力,是因为重用了几个改革家;秦国从亡国的边缘再次崛起,也是因为商鞅的改革。商鞅虽然已经人头落地,但他的改革措施仍在生效,仍然让秦国不断地强大。

所以,赵国要跟上形势,只走老路是行不通的。

也必须改革。不改革就得死。

赵武灵王经过思考之后,决定也要改革。

他这次改革,并不是照搬秦国和魏国的模式。要想比秦国和魏国更强大,必须有一套比他们更牛的模式。

在秦昭王即位的当年,赵武灵王已经当了十八年的君国老大,虽然他的年纪不大,但已经算是资深老大了。

赵武灵王表面上看很低调,其实这低调是在等待机会。他跟秦国打了几仗,知道秦国是不好打的。所以,他一直想找个机会跟秦国拉近距离,与秦国和平相处,以求得几年的和平发展。秦武王死去,秦国在换届时出现了分歧。秦武王的老妈惠文王后说应该让武王的同母弟公子壮接班;可宣太后却说应该让武王异母弟公子市上来。两派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秦国高层争吵不休,赵武灵王天天都关注着这场争吵。后来,他断定,宣太后将笑到最后。于是,他赶紧派人过去跟公子市打好关系。因为,现在公子市是在燕国当人质,他过去很方便。

有了这层关系,赵国终于跟秦国的关系大大改善。而燕国的易王太后又是秦惠文王的女儿。跟秦国搞好了关系,跟燕国的关系也就好起来。

赵国终于迎来一个宝贵的和平时间。

当秦国的宣太后开创了太后称制的历史先河时,赵武灵王也于当年的春天,在信宫举行一次盛大的春节团拜会,把相国肥义请来,跟他一起讨论了国际国内形势。这个会谈,整整进行了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