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另一个秦嬴的崛起

复楚并没有错

秦哀公露了一手之后,没几年就挂掉了。这哥们儿在位三十六年,弄得儿子也比他先死。因此,他死之后,由他的孙子当接班人。这个孙子叫秦惠公。

请注意,秦国不知道是不是对这个惠字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硬是有两个老大叫秦惠公。这个秦惠公一百年后,又有个秦惠公。人家为了区分,一般把这个秦惠公叫春秋秦惠公,一百年后的那个叫战国秦惠公。

此时,秦国继续不动声色地干自己的事,而其他诸侯则继续发扬不怕乱的精神,不是这个国家扁那个国家,就是自己跟自己人动手。反正都大家都不想闲着,都怕自己闲着会贬值下去。

秦国当然也没有闲着。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好像一点儿不活跃,一点儿都没有引起史学家们的关注。

其实,他们仍然在按他们的既定方针办。

他们的既定方针就是不向东方争霸,让东方那些传统诸侯不断地闹事,而自己则把精力全投入西部的扩张之中。

大家知道,只要秦国一把精力投向西部,他们的综合国力就明显强大起来。秦国本来就是西部诸侯。他们的祖先千辛万苦,弄到诸侯这张聘书时,东部老早就给人家瓜分清楚、连毛都不剩了。所以,当他们的祖先拿着那张聘书时,是一张空头支票。如果是其他人拿着那张空头支票,只会把头撞到南墙,脑浆迸裂而死。但秦国秦羸却兴奋得很,带着自己的家族进行西部开发,硬是抓住历史机会,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秦穆公狠狠地在历史舞台上露了一脸,靠的也是西部资源。

再后来,秦国放弃西部开发,与东方诸侯争强,被连续打败了几次。

秦国的高层被打得也清醒起来,他们深刻地认识到,现在跟东方诸侯闹矛盾,只有被人家猛扁的资格。还是先把西部的小国搞定,让国土面积大起来,让人口众多起来,综合国力才会强大。

如果按照以往惯例,在恢复楚国之后,秦国应该顺着这个强势,继续向东扩张,当个霸主,实在没有什么困难。但秦国却收手了。他们适可而止,继续向西部发展。

我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有朋友说,秦国复楚,是个大错特错的历史事件。因为,后来他们统一中国时,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楚国。其他国家都给他们搞定了,可那个楚国却在拦着他们,成为他们统一中国最后一道强硬的拦路石。

这话好像很对。

但也只是好像很对而已。

虽然史书上是说,秦哀公本来一点儿也不想参与楚国的事,后来因为被申包胥的痛哭所感动,这才毅然出兵,把吴国打了个大败,恢复了强大的楚国。大家把这事的前因后果想一想,就知道,这个过程实在是经不住推敲的。

真正的原因应该是,秦哀公在接见申包胥之后,听到楚国被灭的消息,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于是,把秦国高层集中起来,各抒己见地讨论了一场,然后把申包胥晾在那里哭着,自己苦苦地思索了几天几夜。最后觉得还是出兵的好。

因为,现在中原诸侯基本都是与周朝有渊源的,而且大多都是姬姓,以及与姬有关的。只有楚国才是蛮夷。这个蛮夷的身份,历来不为人家所认同,被那些有着正统面孔的诸侯鄙视。

而秦国的身份跟楚国也是同一个级别的。

所以,一旦楚国和秦国有什么异动,那些中原诸侯立马团结一致,跟他们死磕到底。楚国强大了几百年,但从来没有干得像齐、晋那样轰轰烈烈。而且春秋的那些霸主,想出一下风头,基本就是过来跟楚国玩。

齐国如是。

晋国亦如是。

楚国简直成了中原霸主耍威风、出风头的一种资源。

后来,秦国也是如此。

如果楚国给灭了,那么,秦国的南部,立马就成了中原传统诸侯们的势力。那时,秦国就给人家来了个半包围。谁想出一下风头,谁都可以玩他们一把。

不如留着楚国,让楚国给他们挡一挡。

恢复楚国,就是给秦国留下一张挡箭牌。而且这个挡箭牌质量当应相当强悍——不但抗打击能力超强,而且打击能力也超强。

从这个角度看,秦国复楚,其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赵家的幸运

秦国继续玩西部大开发,在那里闷声发财。在史书上几乎没有什么精彩的记录。

但秦嬴的另一支,在这个时期却干得很引人入胜。

这一支就是晋国的赵氏(关于赵氏与秦国的关系,本书第一卷有说明)。

此时,晋国仍然是六卿体制。

卿族拿着晋国的最大话语权。

赵氏目前的宗主是那个著名的赵鞅,也就是赵简子。

赵鞅就是那个赵武子的孙子。他的老爸叫赵成,死得比较早,基本没有什么英雄事迹可以骄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