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灭楚与复楚(第7/9页)

但史书就是这么写,我也得这么跟着说。至于信不信由你。

总之,我们的秦哀公看他这么不知疲倦地痛哭,心肠就软了下来。

秦哀公请包同志暂停一下,然后当场背诵了一首诗。这首诗叫《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虽然后来很多专家对这首诗的主题有多种看法,但现在秦哀公嘴里的这首诗的主题是很明朗的。在短短的六十个字里,全是“兴师”、“修戈矛”、“与子同仇”之类的暴力概念,就知道秦哀公要出兵了。

申包婿虽然哭了七天七夜,但他没有哭昏,听了秦哀公背的这个诗,立马知道,自己哭得太对了,终于把秦国老大感动了。他立马收住哭声,用最后的力气向秦哀公大叩其头。据当时的目击者现场提供的数据是:他总共叩了九个响头。

秦哀公当场下令:大军出发。

复楚国

秦军的主帅是子蒲、子虎两个人,部队规模为车五百乘。如果不知道那时战车一乘的配备,你一定会以为,五百乘是一支很小的军队。其实这个以为是错误的。

那时,一乘车上有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共计一百人。五百乘就是五万大军。

子蒲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名,连他的基本履历都没人知道。但没有名,并不代表他没有水平。这时,他要面对的可不是一般的军事指挥官,而是史上最牛的军事家孙武和伍子胥。

但他并不怕吴兵。

这哥们儿此前跟吴国的部队没有打过交道,因此也敢直接就跟吴兵交战,对楚国的带路党说:“我对吴国的战术没有什么了解。还是你们先上,让我看看再打。”

一般把话说到这个地步,离最后的胜利就没有多远了。

算起来,他还是很幸运的。因为,现在他直接面对的不是孙武他们,而是那个猛男夫概。

子蒲下令,先让楚兵出战。秦军却在稷地突然出现。

夫概一看到楚兵,就笑了,呵呵,连老大都逃跑了,你们还来打仗?于是猛扁过去,大胜。他觉得很爽。但他不知道,他已经中了子蒲的阴谋。

夫概继续追击,一直追到稷地。突然前面出现一队军容整齐的大军,旗号不是楚字,而是秦字。部队人数也很多,喊杀连天。

夫概这才知道,传说中的秦兵还真牛啊,心里就慌乱了起来。

秦国子弟兵虽然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但战斗力仍然不减,一看到吴兵就直接冲上去大砍大杀。

夫概大败。

当然,夫概的失败并不代表着吴兵的全面大败。

吴军的另一支军队,仍然在狂扫楚国的残余势力。他们在柏地那里又全歼了楚国的另一支部队。楚国这支部队的长官叫锜射,也在这场战斗中成为吴兵的战俘。他的儿子却逃了出来,找到了楚国的另一个牛人子西,然后跟子西再打过去,居然也在军祥胜了一场。

这时,子期已经跟子蒲他们会合。当年(公元前505年)的七月,两人带着部队,拿唐国开刀。唐国当然干不过他们,给他们一把灭掉。那些年头,当小国诸侯实在是一件不幸的事。超级大国们打来打去,你到底跟谁才好?最后历史证明,跟谁都不好,只有自己强大才好。

到了九月,吴军又把楚军打了个大败。秦国部队又反打过去,把吴兵打败。

吴兵看到自己虽然可以随时打败楚兵,可是一碰到秦兵就吃败仗,也有点儿老实起来了。他们在麇地驻扎下来,不敢出战。

子期是个老手,知道现在吴兵已经被打怕了,是该他出手的时候了。他想了个办法,就是利用火攻。大家都知道,南方一进入秋后,基本是天高气爽,到处风干物燥,那时环境保护完整,到处是著火物质,只要你一把火放过去,大火马上就漫山野。这个办法确实很毒。

可那个子西却不同意。这哥们儿比较迂腐,认为一把火烧过去,固然可以把吴兵烧得焦头烂额,可咱们很多前辈的尸体就埋在那里啊。吴兵可以烧,但咱的祖宗不能烧啊。

子期大声说:“国家都快灭亡。那些死去的前辈要是在地下有知,知道咱们这么一烧,可以挽救国家,肯定会大大地表示赞同。”

然后一声令下:放火!

吴兵做梦也没有想到楚兵会这么缺德,当场给烧得四处逃散。好容易才集合起来,子期的部队又杀了上来,最后只得大败了。秦楚联军继续追击,在公婿之溪决战。结果,吴兵大败。

这个大败对吴王的打击还是不小的,他知道以他的力量是打不过秦、楚两国的联手的。于是,宣布撤军,自己也回到国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