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48/60页)
窦建德大概不知道,这个所谓“士心锐”,不是“天赞”他的,而是王世充的银子“赞”的……所以,不倒霉等啥呢?
在窦建德倒霉之前,窦建德的老婆曹氏也表达了她的意见。
曹氏首先表示,凌敬这建议挺好,不听他的干啥?然后,她还表示,不仅要听从凌敬的意见,“自滏口道(太行山八径之四,河北省武安市西南)乘唐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山西省)”,而且,还要联结突厥,让他们在西方抄掠关中;到时候,李世民不解围都不行啊。最后,曹氏抨击了诸将的说法——若顿兵于此,老师费财,欲求成功,在于何日?
曹氏就是那位曹旦的妹子了,虽说是一母同胞,但是,这位曹氏可比她哥强多了,实乃巾帼英雄,不让须眉,非常有见识。
老婆这么有见识,窦建德是不是很高兴呢?结果,窦建德表示:“此非女子所知。且郑朝暮待吾来,既许之,岂可见难而退,且示天下不信。”
窦建德这番话,提了个很有趣的东西——信。
窦建德这个人,他的统治方略,就是以德服人。所谓“以德服人”,就是不断从言语和行动上,宣传儒家那一套“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靠着这套东西,窦建德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河北脱颖而出。
然而,任何一个政客都得明白,他的所有统治方略,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一个真正高明的政客,将会是一个十足的实用主义者,在他的思维逻辑中,摆在第一位作为考量的,永远是那两个字——利益。
该不该“守信”,当然,同样需要从利益的角度去考量。“信”这个东西,当然,贯彻它会得到一定的利益;但是,政客还需要做到的事情是——分析它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术语,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可以有多个选择,但是,最后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只能是一个。当你选定一件事付诸实施后,你就放弃了做其他事的可能,此时你做其他事可能得到的收益,就是你做这件事的所谓机会成本。
拿窦建德此次为例,在这样的时间段,他有多个选择,可以采纳凌敬的意见,也可以采纳被收买的将军们的意见,也可以选择撤退。当然,窦建德不可能选择撤退,因为如果是这样,他就根本没必要来。他的现实选择是两个,一是正面对抗唐军(就是所谓的守信),二是避实就虚(就是所谓的不守信)。那么,正面对抗唐军(守信)的机会成本就是避实就虚所能获得的预期收益。
如今,在这种局面下,显然,“信”的机会成本很高,远远高于守信能够得到的利益——在“乘虚掠境,师有万全,一也;拓土得众,二也;郑围自解,三也”面前,让天下人夸你守信,简直就是浮云。
战斗的结局,其实从窦建德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英雄悲歌之窦建德Ⅵ——假象与真相
四月三十日晚上,唐军细作偷偷来到了李世民的营帐,告诉了他一个重大军情——窦建德已经得知,唐军喂养战马的草料已经吃完,所以唐军将会去河北(黄河以北)放牧。窦建德将利用这个机会,攻打虎牢。
次日,李世民果然率军北渡,而且,果然留了一千匹马被黄河的小岛上吃草。
窦建德大概得到了李世民北渡和牧马的情报,于是,五月二日,夏军从板渚出发,逼近牛口渚(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注入黄河处),而后开始列阵筑营。夏军号称三十万大军,阵仗也是大的吓人——北到黄河,西到汜水,南到鹊山(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东南),连绵二十余里,旗鼓宣鸣,股张而进。
夏军的阵仗如此庞大,让唐军将领都觉得心有不安,李世民于是率骑兵数名,登高眺望,而后,他胸有成竹的发话了:“匪盗在山东(太行山以东)起兵,没有遇过强敌,如今穿越险境却大声喧哗,显示他们毫无纪律;而紧逼到城墙之下,显示他们有轻敌之心。我们只需按兵不动,他们士气自会衰竭,列阵备战太久,士卒饥饿,势必向后撤退,到了那时,我们进行追击,没有不胜之理。我跟诸公保证,到了当日午时,必破此贼。”
我们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军事天才,他的判断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准。
确实,窦建德虽然扫平河朔,建立夏国,但是,从头到尾,他也没有遇过什么像样的对手,只是一开始遇到过诸如张须陀和杨义臣这样的名将——那二位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真正遇到了强敌,夏军基本也是负多胜少,比如说,幽州的罗艺,就跟夏军交手多次,但是,夏军从来没有任何一次占到过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