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44/60页)

英雄悲歌之窦建德Ⅳ——致命辩论

对王世充不利的消息近一步传来——二月二十二日,王世充的侄子,被派去镇守河阳的王泰弃城而逃,部将赵夐等人献城投降;在洛口,单雄信、裴孝达跟王君廓对峙,李世民率军增援,单雄信暗中退兵,唐军再破郑军;二月二十七日,郑国怀州刺史陆善宗献城投降。

王世充如今所剩的,就只有洛阳这一座孤城了。所幸,守城于王世充而言,还算轻车熟路,在守城的工具上,也有突破性的研究——郑军拥有一种长射程的巨炮,可以发射五十斤巨石,射程二百步;另有可连续发射的强弓,弓像车轮一样,可以连续发射八箭,箭头形似战斧,射程可达五百步。

有了这样的武器,尽管王世充只剩一座孤城,但却能守得稳如泰山,李世民四面围攻,整整打了十几天,伤亡惨重不说,也不能撼动洛阳分毫。

而洛阳城内倒是确实有不少人不愿意抵抗,前后一连十三批人,都试图翻墙投降,但无奈王世充戒备森严,这批人均被王世充诛杀。

外头攻不动,里面又无法形成内应,唐军攻得精疲力竭,不少人起了班师回朝的念头。刘弘基就对李世民表达了这个看法,但是李世民却不为所动,他认为我们倾全国之兵来攻,东方各州纷纷投降,洛阳只是一座孤城,势不能久,只需再加把力,洛阳即可攻破,岂能就此退兵?而后,李世民下令,不取洛阳,誓不回军,但有提议班师、扰乱军心者,立斩不赦!

好容易把下头的声音压住了,上头却也传来了李世民不想听到的声音——李渊也下诏令李世民解围。李世民只能一面上疏保证必破洛阳,一面让部将封德彝前去长安面见李渊,详细跟他分析局势。

封德彝对李渊表示:“王世充看似土地广袤,实际都是表面关系,真正听从王世充号令的,也仅有洛阳一城。如今王世充穷途末路,击败此贼,只在早晚。如果现在班师,任其赢得喘息之机,重新振作,再跟其他叛贼联合,恐怕就更难对付了。”李渊也只能表示同意。

封德彝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王世充,可能会跟其他人联合!

其实,李世民已经预料到了这种可能性,尽管他一再表示必破洛阳,但是,王世充实在是守城的高手,当日李密围困洛阳数年,也未能最终如愿;一旦横生枝节,局面就非常难以控制了。现在,需要速战速决的,变成了李世民。

李世民写了封信给王世充,大意无非是要他识时务,但是,王世充不予回应。

洛阳的外围清扫继续取得成功——二月三十日,郑州司兵沈悦遣使请降;当晚,王君廓突袭虎牢,沈悦与其里应外合,遂陷城池,王行本被生擒。

王世充如今,也只是在苦撑而已。唐军包围了洛阳,而且“掘堑筑垒”,断绝了洛阳跟外围的联系。洛阳城内,如今也是一片狼藉,粮食危机在城中肆虐,情况已经比先前两次更为严重:

如今,绢一匹只能换粟米三升;布一匹只能换盐一升;至于服饰珍玩,更是贱如草芥。粮价飞涨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钱也买不到粮。如今,城内民众已经把树皮草根都一扫而空了,最后,只能把土放在水桶上摇晃,等澄清之后,捞取水面的浮土,掺和磨碎的粟米粉末,烤成烧饼。凡是吃下这些烤饼的人,无不患病,浑身浮肿,身体发软,道路上尸体相继……

当日杨侗迁进宫城的人,有三万家,如今,却剩下一成都不到。如今,洛阳城内即便位至公卿,也已经连糠(麦米的外皮)糟(麦米连皮压碎的粉末)都难以供应;而国务院司长级以下,更是要亲自肩挑头顶,参与劳动;这些高官中,也有大量的人被活活饿死。

(城中乏食,绢一匹直粟三升,布一匹直盐一升,服饰珍玩,贱如土芥。民食草根木叶皆尽,相与澄取浮泥,投米屑作饼食之,皆病,身肿脚弱,死者相枕倚于道。皇泰主之迁民入宫城也,凡三万家,至是无三千家。虽贵为公卿,糠核不充,尚书郎以下,亲自负戴,往往馁死。)

局势至此,其实李世民即便围而不攻,洛阳城破也是早晚之事了,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世充却不愿意答复李世民的来信,他仍在负隅顽抗。

王世充之所以如此顽固,是因为他明白,窦建德要来了,就要来了,他需要做的,就是等,继续等,坚定的等下去!

终于,该年三月底,王世充等来了窦建德。

窦建德的到来,让整个唐郑战争的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本稳占先机的李世民,也难免有些头疼,在窦建德步步紧逼之时,李世民召开了军事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