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41/60页)

窦建德的谋士刘彬跟他分析了相关的局势:“唐据关内,郑王河南,夏有冀方,此鼎足相持势也。今唐悉兵临郑,出入二年,郑人日蹙。二国兵不解,唐强郑弱,势必举郑,郑灭则大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莫若援郑,使郑抗其内,我攻其外,唐之兵必却,唐却而郑完,然后徐观其变。郑若可图,因而取之,并二国兵,乘唐师老,长驱而西,关中可遂有也。”

后面“徐观其变”的部分,是意淫,没有什么太大价值;有价值的,是“齿寒之忧”的那部分,刘彬认为,帮忙是必须的。王世充是敌人没错,但李世民也是敌人,而王世充跟窦建德,乃是唇齿相依,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窦建德认为,刘彬说得对,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忙,得帮!

公元621年三月,窦建德击败孟海公,而后,他令部将范愿镇守曹州,而后集结孟海公、徐圆朗的所有部众,西进救援洛阳。不久后,窦建德抵达滑州,郑国宰相韩洪开城迎接。

三月二十一日,窦建德进抵酸枣(河南省延津县)。

而后,窦建德攻陷管州,杀刺史郭士安;又攻陷荥阳、阳翟等县,水陆并进,泛舟运粮,溯河西上。王世充之弟徐州行台王世辩派遣部将郭士衡,率兵数千与窦建德会和,合兵一处,计有十馀万,号称三十万。

窦建德进驻成皋(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东原,在板渚(荥阳市北黄河南岸)兴筑宫殿,而后派人通知王世充。

在窦建德出征之前,曾派人写信给李世民,要求睦领友好,和平共处,让李世民退回潼关,交还郑国的土地给王世充,恢复此前的友好关系。

这封“睦领友好”的信件,当然意味着另一件事——窦建德准备介入这场战事,而且,他站在了王世充一边。

窦建德率大军介入唐郑之战,距离王世充请援,已经过去了四个月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四个月里,战场上发生了些什么吧。

这四个月的头一段时间,充斥的新闻,都是郑国将领的倒戈——十二月三日,郑国许、亳等十一州皆请降;十二月十三日,郑国随州总管徐毅献城投降;次年正月,郑国梁州总管程嘉会以所部来降……

而唐军方面,则日渐气势高涨——甚至,江淮一带的杜伏威(杜伏威的情况我们会说)也派陈正通和徐绍通率精兵两千跟李世民会和,而且,不久后,陈正通就攻取了梁城(河南省汝州市)。

面临着绝境的王世充,继续在寻找一切机会进行决战,有一次,趁着屈突通和窦轨率军巡视各军营垒,王世充再一次像当日突袭李世民一样,对他们进行了突袭。一开始,当然王世充占了些便宜,但是,当李世民率领一支部队出现时,局势却立即出现了逆转——这支部队,便是赫赫有名的“玄甲军”。

之所以称为“玄甲军”,是因为这支部队身穿黑衣黑甲(玄是黑色的意思),人数不多,只有一千人,但是分成两队,由四个人统领,这四人分别是——秦琼、程知节、尉迟敬德和翟长孙。

这四个人,除了翟长孙名气较小,其余三人,均是隋末唐初威名赫赫的人物。有趣的是,这四个人中,没有一个是李世民在晋阳发兵时的嫡系,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降将,秦琼和程知节,先后跟随李密和王世充;尉迟敬德,则是从刘武周那儿过来的(关于刘武周的情况,也容后再续);至于翟长孙,他的前任老大是薛仁杲(当然,薛举、薛仁杲父子的故事,也容后再续)。

然而,这些降将,到最后,却无一例外成了李世民的死党,成了李世民天策集团的骨干人物;这种不可思议的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也只能用李密第一次见到他时的言语来评价了——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祸乱乎!

战争的一方,是一个能让投奔他的人都心甘情愿为其肝脑涂地的人;战争的另一方,却不断逼迫着部下另投他主;这场战争的胜负早已分明了。

当然,玄甲军的真正指挥者,还是李世民。每逢大战,李世民也穿黑衣黑甲,身先士卒,充作先锋,一马当先……以此,玄甲军所到之处,无坚不摧,无所不破,令对手见之胆寒,瞬间失去战意。

王世充的这次突袭,很不幸,在还没有解决问题的时候,碰到了玄甲军。胜负自然没有悬念,郑军再度伤亡惨重,李世民生擒敌将葛彦璋,击斩、俘虏对手六千人——而王世充,再度偷鸡不成蚀把米,灰溜溜的逃得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