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12/60页)

王世充立即跪了下来,连连磕头,痛哭道:“我蒙先帝提拔,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元文都等心怀奸诈,打算召唤李密,危害朝纲,痛恨我不与之同流合污,日夜累积,心怀猜忌。我为了救命,所以未能及时奏报。如果心有诡诈,辜负陛下,天地日月可做见证,使我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看着王世充这声泪俱下的痛诉,仁慈的杨侗,也不免有些心软,认为王世充乃出于至诚,今日之事,实为迫不得已;于是命他升殿,与其详谈。许久之后,二人一同入后宫,晋见刘太后。王世充乃解开头发,披散两肩,对天发誓,声称绝不敢有二心。于是,杨侗命王世充为左仆射,都督内外诸军事。

此次政变,成为了王世充掌控东都政局的开始——他很快便开始清除异己,扶植亲信,将王家子弟分布朝野,控制要害,一时之间,声势喧天,举朝上下,无不侧目。而至于仁慈而又可怜的杨侗,则彻底失去了权威,成日里枯坐宫殿,无所事事,再也没有任何皇帝的权威了。

演技派王世充,彻底降服了皇泰主杨侗,这位枭雄,或许是为了保命才发动了政变,但是,这位枭雄,绝不可能仅仅因为保命,而发动政变。

失去了元文都一党的制衡,年幼软弱的杨侗,已经无力继续控制王世充;当然,失去对王世充的控制,只是杨侗悲剧的开始,而这个悲剧之所以还没有落幕,仅仅只是因为,东都城外另有一股势力,在制衡着王世充。

李密!你等着!

英雄悲歌之李密Ⅵ——利益之争与路线之争

公元618年七月,刚刚击退了宇文化及的李密,正准备去东都受任,然而,行至温县,却听到了元文都被杀的消息,他暗暗吸了一口气——运气还算不错;而后返回金镛城。东都的相持战,仍在继续。

东都内外的局势,如今是镜子的两面——东都城内,如今粮食将尽,一斛米居然要八九万钱,买不起的人,自然只能饿死,当然,买得起的人如果买不到,也只能饿死;与之相对,东都城外,却是什么都缺,只是不缺粮食。

为了收买人心,李密在占领洛口仓之后,就开仓放粮。最初的时候,粮仓没有任何管理,是无政府状态,谁来了都能进去搬粮食,无需出示任何文件,而且,想搬多少,就可以搬多少。

于是,洛口仓外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一堆人拖家带口的过来搬粮食,而且,大概是饿疯了的缘故,很多人都极端贪婪,不顾自己的能力,拼命的搬,直到离开之前,才发现根本带不走这么多,于是,大量的粮食被抛弃在大街小巷。自仓城到外城郭门,地上铺满了厚达几寸的粮食,以此,这些洒落在地上的粮食,遂被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辆,大量糟蹋。

当然,李密至少还是收买到了人心,各地变军拖家带口前来搬运粮食的,几有百万,很多人没有瓦罐木盆,遂用荆条编的箩筐淘米,于是大量的粮食漏出,洛水两岸十里之内,一眼望见,俨然是一片白色的沙滩。

洛阳城的军民登城远望之时,看到此情此景,他们内心是何情绪?

李密很得意,当日他曾对翟让表示过夺取洛口仓的重要意义(今百姓饥馑,洛口仓多积粟,去都百里有馀,将军若亲帅大众,轻行掩袭,彼远未能救,又先无豫备,取之如拾遗耳。比其闻知,吾已获之,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枕威养锐,以逸待劳),如今,他的设想已经成为了现实。

然而,一旁的贾闰甫却若有所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今民所以襁负如流而至者,以所天在此故也。而有司曾无爱吝,屑越如此!窃恐一旦米尽民散,明公孰与成大业哉!”

贾闰甫认为,要打持久战,有粮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爱护粮食,否则,粮食都糟蹋完了,李密要靠谁来夺取天下?李密是个聪明人,于是,他任命贾闰甫去管理洛口仓,解决粮食的浪费问题。

当然,东都城外,所有的也只有粮食了。民以食为天,但是,食毕竟只是基本需求,在吃饱喝足之后,所有人,都还会有更高的需求。李密手下的将领士卒便是如此,当日他们投奔李密,是因为李密能让他们吃饱喝足,为了一顿饭,他可以不惜一死而战,现如今,吃饱喝足不再成为问题,要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需要更大的刺激——换句话说,得有硬通货。

然而,李密手里,只有粮食,没有硬通货,每当军队打了胜仗,要论功行赏时,李密却什么都拿不出来,没有钱币,也没有绸缎。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对军队的作战意志,无疑是种巨大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