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7/67页)
李世民反对裴寂的意见,说:“今禾菽被野,何优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为什么裴寂说的只是似乎有道理呢?因为,“是”与“似是而非”相隔万里,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认真分析。裴寂分析了,但是不认真,只是浮皮潦草的分析,李世民也分析,他的分析就认真多了——而凡事,就怕认真。
说要退兵的,无非是如下几个考虑:
其一、粮食不够。
这是实情吗?这当然是实情,粮食确实不够了。但是,有个问题,那就是眼界不够。认为粮食不够的,无非是陷入了思维定势,认为粮食非得从后方运,如果这么看,后方运的跟不上前方吃的,当然是不够。然而,粮食是不是非得从后方运呢?李世民抓住了重点,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立即拨开云雾见青天——为什么非得后方运,不能在前方收割呢?
李世民这个意见,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以战是可以养战的。
其二、宋老生、屈突通实力很强,据险而守,不好打。
这是实情吗?这也是实情。但是,不好打,不等于打不了。张须陀当年去讨伐翟让,翟让也怕,认为打不了,想撤,但是李密为什么最后赢了?很简单,“不好打”不等于“打不了”。李世民认为,宋老生虽然骁勇,但是,也有缺点,他的缺点两个字概括——轻躁,而缺点是可以利用的,抓住了缺点,事半就能功倍。
这说明啥呢?这说明,我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问题的不利面,也要看到问题的有利面,不能光看到不利面就想着退缩。
其三、李密这个人看不透。
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李渊进兵的时候,曾经派人去跟李密谈判,谈合作问题。李密抬手不打笑脸人,合作可以,但是,有一条,我比你们强,我当老大,于是让祖君彦写了封信:“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然后又提出让李渊率步骑数千去河内,当面缔结盟约。
李密要当盟主,李渊什么态度呢?他说:“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乃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都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
李渊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谁是盟主,而在于,谁占据了战略主动。什么叫战略主动?谁先夺取长安,谁就赢得战略主动。李渊认为,盟主可以让李密当,而且好处是,可以让李密牵制住隋朝在东都的主力,为他进取关中,赢得时间。用一个盟主的虚名,换取先入关中的战略主动,这笔账,不要说李渊能算明白,相信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都能算明白。
于是,李渊让温大雅回信一封:“吾虽庸劣,幸承馀绪,出为八使,入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箓,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这封信就三点:
一、老兄我跟贤弟你不一样,我是“尊隋”而不是“反隋”(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
笔者注:“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这是两个典故。执子婴于咸阳,是说当日刘邦入关,秦朝宗室子婴自缚请降的故事,这标志着秦朝的灭亡;而殪商辛于牧野,是说商朝末年的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败了商纣王子辛,也奠定了周朝取代殷商的基础。这两个典故,都意味着“改朝换代”。而李渊的政治口号跟李密不同,他以“尊隋”为号召,所以回绝了李密改朝换代的建议,于是才会有“所不忍言”和“未敢闻命”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