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6/67页)
这下部下们又看不懂了,好容易有马,老大你还不买,老大你要没钱,我们自己出,这总行吧?李渊是这么回答的:“突厥人多的是马,他们又非常贪便宜,我们这次一下子买完,他们的马会送来更多,到时候恐怕你们财力枯竭,也买不起了。我为什么少取呢,是为了“示贫”,表明我没钱,而且也不急着用。别担心了,我会为你们考虑的,应该向突厥赊账,不需要你们破费。”
李渊考虑的非常深远,“示贫”倒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以为急故也”。李渊显然并不信任突厥,跟突厥合作,这也是权宜之计,所谓拉一手,也得防一手,不能让突厥把他看透了——他表现的越从容,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利。
不久后,康鞘利回去了。而李渊呢,也派了刘文静,去突厥请兵。
在走之前,李渊跟刘文静秘密谈话:“突厥骑兵进入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灾难。我为啥要他们来?最主要的,是怕他们资助刘武周来袭扰边境。而且,突厥人使用马匹,马一边走一边吃草,不需要供应草料。不过是借借他们的声势罢了。超过几百人,就没用了。”
李渊请兵突厥,显然考虑跟刘文静不同,刘文静等人,主要出发点,是“以之为援”,但是,李渊认为,第一要务还不是“以之为援”,而是“避其为患”。而且,李渊借来了,也主要是“壮声势”,而不是“定天下”。
显然,李渊考虑问题的方式,跟他手下很多人都不一样。李渊想的更深更远,更加缜密,更加周道,视角更为独特,他做任何事情,第一要务,就是“稳”,借兵突厥也一样,首先考虑的是“稳”,稳定后方,其次考虑的才是“凶”,而且只是“壮声势”。李渊就像是一艘战船的舵手,他的目标,不是让船疾驰而行,而是把握好方向,不出现歧离。一个政治集团,当然需要这么个人物。
李渊入关记Ⅳ——豁得出的儿子
刘文静就这么去了,李渊也准备出发了:
七月四日,李渊让李元吉当太原太守,把后方事务全都委托给他。
次日,李渊率领三万军队从晋阳出发,在军门前召开誓师大会,而后传令其他郡县,告诉他们尊立代王的意思。西突厥的阿史那大奈也率众加入。
顺便说一下,这位阿史那大奈就是唐朝名将史大奈。
七月五日,李渊派遣通议大夫张纶领兵讨伐稽胡部落。
(稽胡是匈奴的一支,五胡十六国中最早的胡汉,就是稽胡人刘渊刘元海所建。发兵攻打稽胡,是扫清后患之意)
七月八日,李渊抵达西河郡,而后就慰劳士兵群众,赈济贫苦百姓,年纪达到七十多岁的,都授予散官,其他年轻豪杰,都是量才为用,李渊当面口试对方的能力,并立即记下所任的官职,一天之内,任命一千多人。新任命的官员来不及领取凭证,就只好拿着李渊所写的官职纸条离去。
该日,李渊进入雀鼠谷。
七月十四日,李渊驻贾胡堡,距离霍邑(山西省霍州市)五十馀里。
然后,李渊碰到了麻烦,大麻烦。在霍邑驻守的,是代王钦命的大将宋老生,此外,大将屈突通也驻军河东,与宋老生互为犄角。强兵在前,倒也罢了,更要命的,老天还不帮忙,天天下雨,当时又没有柏油路、水泥路,都是泥路,这雨一下,就坑坑洼洼,泥泞难行,于是就堵在了那,想进不能进。无奈之下,李渊只能派沈叔安带兵回太原,再运一个月的粮草过来。
李渊在贾胡堡待了老长时间,也不见雨停,粮食倒是快吃完了;而刘文静呢,也是迟迟没有回来;又有传言说,刘武周要跟突厥合兵攻太原;总之是人心惶惶,难以自处了;出于谨慎的考虑,李渊召集部众,商议北还一事。
裴寂表示同意:“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据守险隘,不太容易迅速搞定。李密虽说是跟咱联合,但是心思奸猾,难以揣度。突厥呢,又贪而无信,唯利是图。刘武周这家伙,是个汉奸。太原乃是一方都会,我们士兵的家属也都在那,不如我们回去援救根本,然后再图后举。”
裴寂说的有没有道理?似乎是有道理的。毕竟,任何时候,大本营的安危都是第一位的,要是后院起了火,那确实是麻烦了。当年刘邦刚起兵的时候,雍齿在丰邑作乱,刘邦也是心急火燎的赶回去救援,而且是一连三次。但是,裴寂说的,也只是似乎有道理而已,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李世民给出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