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45/67页)
李渊稳得住之后,接下来就要豁得出的李世民出手了。
当李渊传出了号令,说要尊杨广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天子后,周边就有不服的,西河郡就不服。不服怎么办?很简单,一个字——打。
这是李渊决定造反之后的第一战,意义自是非同小可。率军出征的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而与之同行的,则是太原令温大有。临行前,李渊对温大有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务必要打响这第一枪,得打出士气,打出威风。
这第一仗的意义在哪呢?军事意义且不待言,政治意义也很重大。大家想,李氏父子,一共也没多少兵马,但是,就靠着这些兵马,他们就要抢在隋末所有起义军的前头,先抵达长安。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打行吗?当然不行。要是每到一地都得打,那就打不完了,更谈不上抢得先机了。所以,打自然是要打,但不能光打,在打之外,还有个字——抚。
中国有句话叫做仁者无敌,仁者为什么无敌?因为这个世界上,要征服一群人,杀身是其次,诛心才是关键——武者杀身,而仁者诛心。
李渊这第一战,在摆平西河郡之外,还有一条,就是要拉出一面“仁”的大旗,起到诛心的效果,从而起到宣传作用,削弱入关时的阻力,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要做到“仁”,就需要一个字——“抚”。
需要“抚”的有两部分,一是自己的士卒,二是西河郡的百姓。
当时的情况,兵都是新召来的,没什么作战经验,更谈不上有什么默契,当兵的对于自身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颇多疑惧,所以,最要紧的,得让这支部队提升士气,获取信心。而士气和信心,则是通过一次次胜利来积累的,这第一仗,自然就尤为关键。李世民和李建成怎么办的呢?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这就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接下来要“抚”的就是百姓了。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搞了个类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类的东西。比如说,李家军有个特点,就是不掠民财,要吃要喝,都是花钱买,颇有些当年我党“不取民一针一线”的意思。要赶上有当兵的不听命令,抢了或者偷了,一旦被发现,李建成和李世民就会勒令他的长官去还钱,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这位违犯军纪的兵卒,也是宽容以待,不杀他。这一来,一石二鸟,就得了民心,又得了军心——军士及民皆感悦。
然后到了西河郡外。还是一个字——“仁”。老百姓要进城,随便,李家军不拦着。西河郡丞高德儒,一看大军压境,就闭城固守,但是也没守几天,城就被攻破了。城破之后,李世民数落了此公一顿:“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解释一下这句话,古代君王,尤其那种好虚名的君王,就喜欢一种东西——祥瑞。这位高德儒就是投其所好,当了大官的——他应该是把野鸟报上朝廷,说是鸾凤,结果杨广一高兴,就给他升了官。
骂完之后,李世民就将其斩之。但是,总了归齐,也就只斩了一个人,余者一律不杀,秋毫无犯,然后一切如初。
这么做效果如何呢?非常好: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效率高——一来一回只用九天;影响好——远近各郡闻之大悦;老大满意——李渊表示可以有。
然后李渊开仓济民,招募兵众,厉兵秣马,分拨已定,这就要向长安进发了:
李渊将部队分为三军,三军再分两翼,都称为“义士”。裴寂等人给李渊上了个尊号——大将军,而后又建了大将军府;令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唐俭及前长安尉温大雅为记室,温大雅跟老弟温大有共掌机密,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及武城人崔善为、太原人张道源为户曹,晋阳长上邽姜謩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及鹰扬郎将高平王长谐、天水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其余人等,量才为用。
又封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三路军;世民为敦煌公,统领右三路军。以柴绍为右领军府长史;咨议谯人刘赡领西河通守。
部队正要开拔,突厥回信了。始毕可汗让他的大臣康鞘利带了一千匹马过来,当然,不白送,得出钱买,另外,康鞘利还带来了口信,说唐公要是入关,你要多少人,我们可汗都答应。然后,李渊就接见了突厥使者,反正也是好酒好菜招待着,对他们非常恭敬,还送了不少礼物。但是,接下来奇妙的事就来了,那一千匹马,李渊没全买,只是挑了其中比较优等的,买了其中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