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老爷,你赢了(第26/67页)

翟让啥态度呢?大笑,认为这哥哥太好玩了,但不以为意。

当然,我估计这俩只是代表,是属于敢把话撩明的;那些心里这么想但嘴里不敢这么说的,我估计也不在少数。因此,瓦岗军眼下是暗流涌动,一股拥立翟让、废黜李密的力量,正在逐渐集结起来。

讽刺的是,这情况还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翟让本人倒是铁了心不当老大,觉着现在这么着挺省心,日子也过得不错,何必找那晦气呢?

瓦岗军风平浪静之下,暗流涌动,这股暗流,李密也已经察觉到了,比如说,翟弘劝翟让自己当皇帝,这事儿就让李密给知道了。

李密是怎么想的呢?我估计,其实李密也知道翟让这人不错,否则不能让他当老大,但是,李密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说得准的事儿。

因为,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翟让和李密的问题了,再说一遍,这是翟让集团和李密集团的问题。就算翟让能在手下的轮番劝说下铁了心不改念头,也难保他的手下不经他的同意,来个先斩后奏。

历史上有没有这种情况呢?当然有。东汉末年董卓拥立汉献帝,老实说,汉献帝真想把他哥的权给篡了吗?真的想取而代之吗?未见得。汉献帝刘协和他的哥哥刘辨,共同经历了十常侍之乱,一起颠沛流离,流落民间,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让兄弟二人的关系比之一般皇家兄弟,要深得多。刘协很大可能不想取代刘辨,但是,事情已经由不得刘协了。

翟让,说白了,可能只是“保翟派”和“反密派”的一面招牌,他们需要的是招牌的价值,而不是你这个人的价值。历史上很多废太子不得善终,说白了,不是因为皇帝怕你这个人,而是怕你这面招牌。

因为这个道理,李密想必是有猜忌之心了。

在这种情况下,翟让应该怎么办呢?六个字——夹着尾巴做人。

翟让现在的位置太尴尬了,某天,他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莫名其妙陷入了一个政治漩涡,而他此前毫无察觉,他随时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枪使,而到最后,他可能就成了李密炮口下的炮灰。这种情况下,不能走错一步,踏空一脚,否则,极有可能万劫不复。

可惜的是,翟让这是个粗人,他为人光明磊落,这不假,他做人大肚能容,这也不假,他唯独缺的一点——政治敏感度。

翟让没有任何政治敏感度,他太低估了自己位置的尴尬性,他没有任何要“夹着尾巴做人”的意思,反而,他继续我行我素。

翟让这个人,从做人的角度来说,要说有什么不好,一个字——贪。

当然,贪,对于做人来说,是个缺点,但在政治上,未必是个缺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贪”就意味着名声不好,意味着胸无大志,对于这样的人,老大反而不会太在意,甚至会很放心——清朝的乾隆之所以对和珅睁一眼闭一眼,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甚至,历史上还有人以“贪”来“自坚”的。

战国末年,王翦将军举秦国全国之力,率六十万大军伐楚。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异心,不可能造反,为了给自己的疲兵计创造机会,在出征前,王翦三番五次跟秦始皇讨要封赏,在别的大臣眼里,王翦这简直就是贪得无厌了。

有人问王翦,说你这干啥呢?过了啊。

王翦是这么回答的:“不是这样滴。秦王这个人,性情暴戾,而不相信人,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都给了我,我要是不多弄点田宅,表明我没有异心,难道还等着秦王一心我造反么?”

王翦说的对不对呢?看他第一次跟秦始皇讨要封赏时,秦始皇的反应就知道了,当时秦始皇是大笑了的,可见不以为忤,反以为喜。

后来咱知道,王翦亡楚,采用的战术就是一个字——拖,拖了整整一年,在这一年里,秦军一动不动,要不是王翦此前打了预防针,让秦王明白他的胃口只是田宅,而不是天下,王翦这日子能好过么?

后来汉初的萧何也用这个方式打消刘邦对他的疑虑,语在《史记·萧相国世家》,大家不妨一读。

有人要说了,那翟让不想当老大的话,有个“贪”字不挺好吗?不正好让李密放心吗?这话是没错,但是,问题在于,翟让不仅仅只有个“贪”,他还有个“暴”,这俩字加一起,问题大条了。

翟让贪起来,是六亲不认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谁挡了他的财路,他就敢对谁不客气的。有这么三件事:

第一件事,当时有个人叫崔世枢的总管,大概是管钱的,刚来投奔李密的时候,翟让就把他逮了,意思是,先把钱拿出来,否则不客气。这位崔世枢没见过这样活土匪的,当时想不给,差没被上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