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第4/15页)

(房子一开始是杨坚让李德林随意挑选的,还说就是没有合意的,还会帮他造,李德林就随便挑了一个,居然最后被苏威等人借此攻击,惹得杨坚大为不满,最后房子没了不说,还失去了圣眷。)

二、忤逆事件:

十年,虞庆则等于关东诸道巡省使还,并奏云:“五百家乡正,专理辞讼,不便于民。党与爱憎,公行货贿。”上仍令废之。德林复奏云:“此事臣本以为不可。然置来始尔,复即停废,政令不一,朝成暮毁,深非帝王设法之义。臣望陛下若于律令辄欲改张,即以军法从事。不然者,纷纭未已。”高祖遂发怒,大诟云:“尔欲将我作王莽邪?”(前文说过,对于乡正问题,李德林一开始是反对态度,但是,后来因为既然已经实行,他认为保证政府权威,不能朝令夕改,结果惹得杨坚大怒,居然扯出了王莽来,不知道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初,德林称父为太尉谘议,以取赠官,李元操与陈茂等阴奏之曰:“德林之父终于校书,妄称谘议。”上甚衔之。(李德林称自己是太尉谘议,结果被告发根本位不至此,只是校书而已,因为有冒官嫌疑,杨坚对李德林很不爽)

至是,复庭议忤意,因数之曰:“公为内史,典朕机密,比不可豫计议者,以公不弘耳。宁自知乎?(指责李德林不“弘”,就是说没有大局观)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废阙,故立五教以弘之。公言孝由天性,何须设教。然则孔子不当说《孝经》也。(搬出了在“以孝治国”这个国策上的分歧,指责李德林)又誷冒取店(换房事件),妄加父官(冒官事件),朕实忿之而未能发(老子忍你很久了)。今当以一州相遣耳。”因出为湖州刺史(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于是李德林被贬为湖州刺史)。

德林拜谢曰:“臣不敢复望内史令,请预散参。待陛下登封告成,一观盛礼,然后收拙丘园,死且不恨。(李德林表示,不指望恢复原来的官职,但不想去湖州,想留在京师当个散官。他是想亲自见一见杨坚的泰山登封典礼,看完之后,他就告老还乡,这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上不许,转怀州刺史(杨坚还是不同意,最终转为怀州刺史)。

(由于政见不一,李德林遭到了杨坚的残酷对待,一贬再贬,从内史令贬为湖州刺史,然后转为怀州刺史。)

怀州刺史任上什么情况呢?在州逢亢旱,课民掘井溉田,空致劳扰,竟无补益,为考司所贬。岁余,卒官,时年六十一。(真是喝水塞牙缝,哪哪都不顺,在任上居然遇到了旱灾,而且老百姓挖井也挖不出水,白白消耗人力,结果遭致考核单位的批评。一年多后,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一岁)

李德林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总算他死后,杨坚还是念了旧情,让他享受了一下哀荣:赠大将军、廉州刺史,谥曰文。及将葬,敕令羽林百人,并鼓吹一部,以给丧事。赠物三百段,粟千石,祭以太牢。

二、苏威。杨坚时代,早年有所谓四贵,高颎、苏威、杨雄和虞庆则。苏威更是杨坚的股肱之臣,当年有人弹劾苏威,说他位高权重,所任多职,却从未举贤自代,结果杨坚连连发言,为苏威辩护:

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表示苏威有更重要的事情,就算不能举贤,有什么好强迫的呢)顾谓威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对苏威表示,咱俩的关系,跟一般人不一样,只有你和我才能想一块去)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苏威若逢乱世,南山四皓,岂易屈哉!”(盛赞苏威对他的意义,表明二人是相辅相成,还说杨坚都不如他,到了乱世,就是南山四皓这样的著名隐士)

什么叫器重?这就叫器重!杨素也算有才了,但在杨坚看来,还是不如苏威;杨坚甚至认为,苏威这哥们,可类比于“南山四皓”。

所谓“南山四皓”,是秦末汉初的四个隐士,亦称“商山四皓”。

四个老爷子因为生逢乱世,所以隐居山林,后来刘邦建立了汉朝,多次请他们出山,都未能请动,刘邦屡屡引为遗憾。

后来,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之下,起了废立太子之意,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吕雉的儿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的儿子)。当时吕雉对此极为恐慌,四处转腰子,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无奈之下,去请张良帮忙。张良一开始不想掺和这事,后来实在是逼不过,便让吕雉去请“商山四皓”。

然后我们不妨引用《史记·留侯世家》,来看看“商山四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