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新秩序(第6/10页)

北魏帝拓跋焘倒也不含糊,立即把这封奏疏交给大臣们讨论。讨论结果嘛,出奇的一致——这小子吃了碗里看着锅里,他立什么功了?攻城了还是略地了?没有嘛!就抓了个必死之贼郝连定嘛!就这点功劳,就吹嘘起来了,就要赏赐了?现在塞外民众都归他了,还不知足!坚决不惯着!

拓跋焘于是回信过去,概括起来三个字——不惯着!

慕容慕璝很生气,他这卖命效劳的,屁都没捞着,心里不平衡,于是,他就得给北魏点颜色看看了。慕容慕璝的办法是,去跟刘宋政权搞好关系,又是进贡又是送还俘虏的(当年被胡夏俘虏的一百五十人),至于北魏嘛,呵呵,你不仁,我也不义,进贡?一边去!

自此之后,吐谷浑跟北魏的关系就很紧张。

后来,慕容慕璝死了,其弟慕容慕利延即位。这位慕容慕利延,延续了慕容慕璝的对外政策,联南抗北,但是,悲催的是,此一时彼一时,北魏帝国今非昔比,当时已经灭亡了北凉,基本统一了北方,力量强盛,不可一世,慕容慕利延当时就慌了,连忙西遁,意欲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后来还是拓跋焘念及慕容慕璝擒获郝连定的旧情,派使者前去抚慰,这位慕容慕利延才定下心来,返回了故土。

但是,慕容慕利延怕归怕,骨头还挺硬,他的侄儿慕容纬才(第九任可汗慕容阿柴的长子)要投降北魏,被他知道了,他当即将其斩首。

然而,北魏的强盛已然不可遏止,对于改善跟北魏的关系,慕容纬才是第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公元444年六月,慕容纬才的弟弟慕容叱力延等八人投奔了北魏帝国,北魏政府当即封他为归义王。

然后,慕容叱力延就跟北魏哭诉了,说自己老哥是怎样一心向善,而吐谷浑国王又是怎样拒不悔改,最后,他请求,出兵干他一票?

北魏对慕容慕利延本就不爽,听慕容叱力延这么说,自是没有话讲,说干,那就干他!也好让这货知道一下北魏的厉害。

于是,在该年八月,北魏对吐谷浑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击。战斗的结果是,当北魏军队抄近路杀至大母桥时,慕容慕利延就只剩下吃惊的份儿了,吃完惊后,便一路西遁,逃到了白兰(通天河流域),他的侄子慕容拾寅逃到了河西(青海省兴海县西);还有没逃了的,两个下场:

一、被杀。吐谷浑汗国五千余人在战争中丧生;

二、投降。慕容慕利延的堂弟慕容伏念带着一万三千余人,投降北魏。

还没完,转年夏天,北魏又对吐谷浑发动了第二次攻击。这次进攻比前一次更猛烈,猛烈到吐谷浑根本无法招架,两个宗室成员慕容什归(慕容慕利延的侄子)和慕容被囊(慕容慕璝之子)虽然都发扬了打不过就溜的精神,但是到最后,还是不免被生擒活捉,而慕容慕利延则悲催的一路西奔,就是苦了西域的一个小国——于阗(首度于阗,新疆和田市)。

于阗国王也是倒霉,不招谁不惹谁,突然间,天降横祸,出来一伙强盗,就把他国土给占了,他率军反抗,结果被砍了……

一直到公元446年,吐谷浑才重新回归故土。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甭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最要紧的,是得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要是认不清自己,那可是要倒大霉的。

事情搞到这样,慕容慕利延准备怎么办呢?就此低头?No!坚决不低头,很有骨气,北魏不是横吗?让他横吧。他去求助刘宋去。

公元450年,慕容慕利延向刘宋皇帝刘义隆递交请求,要求将所部迁移到越巂郡(四川省西昌市)。刘义隆看小弟有难,也是责任胖呆,倒是批准了请求,但最后慕容慕利延并没有南下。

慕容慕利延之所以没有南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己身子骨不行了——公元452年,他就过世了。接替他的位子的,乃是他的侄子慕容拾寅(八任可汗慕容树洛干的儿子)。

这位慕容拾寅是个“聪明人”,至少表面上,比他的两位叔叔都聪明,他的外交政策,就不再是“一边倒”了,而是相当滑头的搞了“两面派”,在他继位之时,同时向刘宋和北魏派出使节,请求奖赏。

效果倒是不错,两方面都挺给面儿——刘宋封他为安西将军、西秦、河、沙三州刺史,封河南王;北魏封他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

于是,拿着两家的好处,慕容拾寅过上了逍遥自在的好日子。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能延续多久呢?很显然,延续不了多久。因为,慕容拾寅的这点小伎俩,也就是“小聪明”,他这样是把两国当猴耍,但是,这两国可不是猴,没那么容易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