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双雄会(第14/19页)
让他倒霉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杨忠。杨忠的路数,跟长坂坡前的张翼德一样——怒吼加欺诈,他气势汹汹的对城门的哨兵怒吼道:“我们大军已到,城内还有人马接应,如果想活命的,趁早给我闪人。”瞬息之间,人都闪了。然后,看得目瞪口呆的辛纂,便被带着人马冲进城去的杨忠,抓成了俘虏。
老朋友,好久不见,你还好吗?我是杨忠,我们前几年在虎牢关见过的……
就这样,独孤信很快平定了三荆,收复了荆州。
但是,不能容忍荆州丢失的又岂是宇文泰一人?另有一个——高欢。半年后,高欢卷土重来,这次他派来了两个人,高敖曹和侯景。
稍微知道点南北朝历史的人都应该了解,高敖曹和侯景,都是将中之将——高敖曹善使马槊,骁勇无敌,浑不畏死;而侯景,则是狐狸一样的人物。高欢重夺荆州的决心,只需要从他派出的将领,就能看出端倪。
独孤信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抵抗无效,差距实在太大——同一档次的对手较量,决定胜负的,就只能是硬实力了。
于是,独孤信和杨忠一起弃城,追随着贺拔胜的脚步,去了南梁。
这是杨忠第二次来到南梁。公元524年底,杨忠被打到泰山脚下的南梁军队俘虏,当时,这位满怀着憧憬想要过上粗衣淡食的平凡生活的难民,被迫跟新婚未几的妻子分离,而且,平凡生活的梦想,也就此成为泡影。十年过去了,杨忠从经济难民变成了政治难民,此时的他,是否还记得泰山脚下的吕苦桃呢?
每次来到南梁,都意味着一次悠闲生活的到来。尽管北国已经打成了一团,高欢和宇文泰几乎无日不战,但是,在美丽的南国,这里没有战争,有的只是迷人的风景和繁华的都市。
一向善待政治难民的萧衍,不折不扣的摆出了好客的姿态,但是,不论是贺拔胜,还是独孤信,亦或是杨忠,都对这样的流亡生活没有兴致,贺拔胜一次又一次的上书给萧衍,请求能给他回国的机会,而一次又一次的,萧衍拒绝了。
贺拔胜非走不可,他也很快找到了非走不可的办法——结交萧衍宠臣朱异。办法果然见效,羁縻了三年之后,萧衍终于松口了。于是,贺拔胜带着史宁和卢柔先走一步,由于侯景中途的堵截,这次回归之旅格外艰难,随从之人,竟有一多半死在了路上,最后好不容易回到了长安,贺拔胜等人,早已是心力俱疲。
在去南梁之时,西魏的皇帝还是元修,而此次回归,握住贺拔胜的手痛哭流泪的,变成了元宝炬,贺拔胜此时,有没有一丝恍如隔世的感觉呢?
继贺拔胜之后,独孤信和杨忠,也很快得到了回国的机会。临行前,萧衍还问独孤信,你的父母都在山东(崤山以东),你是准备去西魏,还是东魏呢?独孤信慷慨陈词,一臣不事二主,当然是西魏。萧衍据说对此很是赞赏,为此特意给他安排了践行酒宴,而后,独孤信和杨忠,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
于杨忠而言,这次回国对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尽管他已崭露头角,但终究不过是独孤信的部将而已,而这次,他得到的,是宇文泰的赏识。
此时的杨忠,已经是31岁的中年了,他的人生经历,似乎比跟他同辈的许多人,都要更坎坷,更颠沛,而这些,都成了杨忠的宝贵财富,使他更为勇敢,更为沉着。杨忠曾经跟宇文泰在龙门狩猎,他曾经独自面对一头猛兽,左手夹住它的腰,右手拔掉它的舌头,勇武之表现,令宇文泰都为之惊叹。北魏人将猛兽称为“揜于”,从此,这两个字被宇文泰赐给了杨忠。
在宇文泰手下,杨忠开始逐渐展现出他耀眼的光芒了。
在东西魏分裂之后,双方无日不战,在杨忠回归南梁之时,东魏和西魏,就已经有过两次大战,一次是小关之战,另一次则是沙苑之役。当然,这两次战役,都是由高欢发动的,目的,都是一举灭亡襁褓中的西魏。
小关之战时,高欢布下三路大军,南面由司徒高敖曹自上洛(今陕西商县)包抄蓝田(今陕西蓝田);中路由大都督窦泰率军约万人攻打潼关;北面由高欢亲率主力军驻扎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大举建造浮桥,准备渡河而西,一举攻下关中。面对如此危局,宇文泰采取的战术是——“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攻打中路的窦泰。
宇文泰攻击窦泰的办法,便是率精兵抄小道,而后在潼关以东的小关奇袭窦泰军,窦泰猝不及防,兵败自杀,东魏中路军覆灭。而后,宇文泰转而攻击南路军,彼时高欢尚未渡河,看到宇文泰杀到,不得不立即拆除浮桥,狼狈后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