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第2/5页)

这事若放在一般女子身上,多半要撒娇使泼地撺掇皇上毫不留情地严厉追查,必得将那阴损歹毒与己为敌之徒一网打尽,贬下十八层地狱,方消心头之恨。

然而师师的气量和见识到底非比常人,愈是在这种时候她愈是能沉得住气。一阵气愤之后,她很快便平静下来,前后左右全面地考虑了一番。她感到这件事情不宜再往大里闹,否则对皇上对后宫对自己都没好处。于是,师师乃婉转地劝赵佶道,皇上对贱妾的一片深情,贱妾感念不尽。不过依着贱妾的意思,此事宜追至林灵素处为止,不必继续深究。

赵佶道,为什么不深究?一切有朕做主,你何虑之有呢?

师师娓娓道来,皇上若将此事铺陈开追查下去,可虑者恐是多矣。皇上你想,那林灵素现在对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尚且抵赖不招,又焉会供出其同犯主谋?他既不招,皇上必得从其他方面去查,这个动静便要弄大。朝野上下对皇上恩宠贱妾原本就非议颇众,若因此事大动干戈,传扬开去,于皇上的声望大有不利,或许反倒会激起人们同情和支持林灵素之辈。而且,皇上对安妃娘娘涉及此事,现在只不过是有所怀疑而已。自然皇上的怀疑不无道理,说实话贱妾亦有同感。那一夜贱妾唐突进宫被安妃娘娘截住,从其对贱妾的态度上,贱妾能够分明地感受到她的醋意,或者说是敌意。但怀疑归怀疑,没有确实的证据却当不得真。私下里与林灵素往来几次,恰巧在林灵素事发后病倒,这些事都是可以做出种种解释的,算不上过硬的证据。皇上能不能拿到过硬的证据呢?贱妾揣度很难。林灵素敢于坚持抵赖,盖出于此。若皇上在宫廷里雷霆闪电地折腾一番,到头来一无所获,岂不是空留笑柄,倒让那心怀叵测之辈看了笑话吗?

赵佶道,照你这般说,朕便无计可施了吗?

师师道,办法当然有一个,那就是皇上心里坐定了谁,譬如说是安妃娘娘吧,就板了面孔,冷了心肠,直接拘起来严审。宫里娘娘的千金贵体可比不得林灵素那么死硬刁蛮,酷刑之下由不得她不招。但有一样,宫中嫔妃妒我李师师者,虽以安妃娘娘为甚,却绝非安妃娘娘一人。凡事皆有万一,万一事情不是安妃娘娘所为,万一安妃娘娘屈打成招,酿成冤案,皇上于心何忍?以皇上的仁慈、宽厚品德,愿行此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之事吗?

赵佶踌躇着嗯了一声,暗自点了点头。师师这话正说中了他的顾忌为难处。赵佶在拿下林灵素后没有马上去找刘安妃质问,就是顾虑万一到时候问又问不出,动刑又怕动错,弄得骑虎难下,不好收拾。

师师又道,更有一层可虑处,倘安妃娘娘或者其他什么人由于此案而遭受严惩被贬入冷宫,后宫诸妃必会兔死狐悲,同仇敌忾,与贱妾结怨越深矣。贱妾倒不是惧怕谁,但于无意之中成为众矢之的,却颇觉犯不上。所以依贱妾的意思,若此事涉及皇宫后苑,竟是以不了了之为佳策也。

赵佶叹道,卿之胸襟坦荡,真乃君子之风,闻卿之言,朕心甚慰。然此事若竟不了了之,焉能惩前毖后?

师师道,贱妾以为,皇上严厉惩办了林灵素,已经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现在可再放话出去,说此案根由圣心已洞察秋毫,凡与林贼有涉者,若能扪心思过,一概既往不咎。倘其不思悔改再存邪念,后果当自量之。古语云,引而不发,跃如也。有皇上这胸有成竹、援手以待的姿态搁在那里,今后还有什么人敢于再在暗中捣鬼、玩火自焚呢?

赵佶连连称善道,讲得好讲得好,还是你将这件事情考虑得透彻,朕就依你之意而行便了。后宫里的那些女人怨朕偏宠你李师师,却不知道对着镜子照一照自己的模样。方才那番见解,是那帮俗物讲得出来的吗?

师师笑道,皇上又谬夸贱妾了,贱妾哪有什么见解,不过是以人之常情论之罢了。说到人之常情,贱妾倒还有句话想劝皇上。那宫中的诸妃若忌恨我李师师,也不是没有来由。皇上毕竟只有一个,分给师师的恩宠多了,分给别人的自然便少了,日久天长,忌恨焉得不生?师师也是女人,将心比心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劝皇上今后不妨将用在师师身上的心思,分些出来用到各位娘娘身上,让大家雨露均沾,岂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回宫后,赵佶依着师师的意思,只命童贯罗织罪名重处了林灵素,未再对案情进行扩大范围的追查。而且他还听从师师的劝说,专门去看望了卧病在床的刘安妃。

林灵素事败之初,后宫诸妃确实都很紧张。虽然她们俱与林灵素无甚瓜葛,但对皇上宠幸李师师,或多或少都发过些牢骚,表露过些不满,如果皇上怀疑上谁,谁也有口难辩。由此,诸妃不免迁怒于李师师,觉得若没有这个骚狐狸,也不会生出这许多牵连到自己身上的事情来。师师劝告赵佶所采取的引而不发的策略,果然起到了缓和紧张、化解矛盾的作用。众嫔妃知道了赵佶不打算再进行深入的追查,心情都放松下来,对李师师的敌意也就逐渐淡化,认为其在皇上心目中也不过尔尔矣。至于皇上愿意不时到镇安坊去过把瘾,那是皇上的个人爱好,就随皇上去好了,犯不着因为与李师师那小蹄子较劲而触犯皇上。因此李师师就避免了由于林灵素案而变成全体后宫嫔妃的共同敌人,自此亦未再遇到来自后宫的挑衅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