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手(第2/3页)
于是,张说开始开动脑筋,他的策略很明确,首先寻找张嘉贞的软肋所在。
在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后,张说发现张嘉贞自身除了性格急躁之外,并没有什么把柄能够让他大做文章。不过张说并没有放弃,既然本人无懈可击,那就从亲戚朋友入手。
事实证明,张说的运气非常不错,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隆基决定前往并州(今山西太原)视察。
大家应该还记得张嘉贞曾经是以并州长史的身份起家的,而在并州的旁边就是他弟弟张嘉佑的地盘。
对于张说来讲,这实在是天赐良机,因为机会永远是创造出来的。于是,他的目光瞄向了张嘉佑。
正月二十五日,李隆基到达并州,唐代有个惯例,皇帝外出视察,无论到哪个地方都叫巡幸,意思是能够为所视察的地方带来幸运。为了显示皇恩浩荡,皇帝通常都会为当地免税或者减赋等等。
这一次,李隆基来到并州,虽然他没有下令免税或者减赋,但他却将并州升为太原府,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而且并州是李唐的发家之地,所以李隆基又特意将并州设立为北都,等于和东都洛阳平级。
如此看来,李隆基当时的心情应该很不错,而这也正是张说所希望的。
因为皇帝陛下越高兴,张说的计划就越有实现的可能。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任何一个皇帝在巡幸地方时,都希望这个地方至少在自己到来时,能够吏治清明,不希望有任何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而张说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不和谐。
很快,在李隆基刚刚将并州设立为北都之后,张说指使人将一封弹劾张嘉佑的奏章递到了李隆基的面前。
奏章的内容依然是黑人的老套路,指出张嘉佑在任期间贪污受贿,应该予以严惩。
我们不能不说张说选择此时进行弹劾,可谓是煞费苦心,虽然忻州不是李隆基外出的巡幸之地,但却是距离并州最近的地方,张说清楚的知道,选择此时弹劾张嘉佑,一定比平常增加十倍的杀伤力。
在整个计划中,张说的本意是想通过弹劾张嘉佑进而让张嘉贞受到株连,即使张嘉贞没有罪过,相信也会被牵连进来。
然而事情发展的轨迹完全让张说意料不到,当李隆基接到奏章还没有表态的时候,张嘉贞得到了消息,然后他亲自找到张说商议对策。
从张嘉贞的这个举动来看,显然他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张说在背后的指使,而他刚刚和张说吵完架,现在又找张说求救,说明张嘉贞的性格虽然急躁,但并不是气量狭小的人,属于那种炮筒子类型。
然而张嘉贞的对手张说却是个熟练八卦太极掌的高手。
在张说看来,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既然已经送上门来,如果不顺便整人,那实在不够意思。
为此,张说为张嘉贞出了个主意,他让张嘉贞脱下官服,穿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站在朝堂门口一言不发的等待李隆基的处分。
表面看起来,张说出的主意似乎很诚恳,但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张说的主意明显属于蒋干式的主意——馊主意!
张说显然为张嘉贞挖了一个巨大的坑,因为这样做虽然态度很诚恳,但这样做等于是向皇帝陛下表示认罪。问题的关键是被弹劾的人是张嘉佑,你张嘉贞跟着起什么哄,即使牵连到你,也完全可以觐见皇帝说明情况,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
在这里张说其实运用的类似于移花接木的方式,无形中将张嘉佑应该承担的问题,转嫁到了张嘉贞身上。
在张说一番花言巧语的劝说下,张嘉贞采用了他的方法。
于是,他的宰相生涯就此终结。
当张嘉贞按照张说的方法站在朝堂外时,李隆基的第一反应就是张嘉佑的确佑贪污受贿的行为,不然的话张嘉贞不可能表现的这么诚恳,而且张嘉贞也脱不了干系。
至此,张说的目的达到了!
开元十一年(723年)二月三日,张嘉贞被降为幽州刺史。
直到李隆基的诏书送到张嘉贞的面前时,他才意识到原来这一切都是张说再搞鬼。
“中书令的位置不是有两个人的编制吗?为什么还要苦苦相逼呢?”
张嘉贞目光呆滞的看着李隆基的诏书,喃喃自语的说道。
一年后,张嘉贞重新回到了朝廷,虽然那时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但却已经远离了宰相班子,每当张嘉贞想起这件事,禁不住对张说恨得咬牙切齿。
在一次朝臣聚会上,张嘉贞偶遇张说,想起先前的一切,张嘉贞终于忍到了极点,他挽起袖子准备上前揪住张说,而张说也毫不示弱,举起拳头就奔着张嘉贞面颊而去,幸亏源乾曜眼疾手快,拉住了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掐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