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败中的艰难战术创新(第6/8页)

重新突击的日军正是受到了雷击炮的雷击。而他们的厄运并没有结束,雷击炮的出现给俄军带来了一个创造发明的小高峰。他们又发明了“步枪齐射装置”,这是把几条步枪安在一个特制的座架上,一名俄军士兵就可以同时控制几条步枪,西线不是缺马克沁重机枪吗?他们又发明了“半自动”的马克沁重机枪!

乃木希典对这一切目瞪口呆,对面的康得拉钦科实在是一个可怕的人,自己好不容易搞战术创新有了正攻法,他却搞武器创新有了雷击炮。结束吧,赶紧结束吧,再这样下去,说不定连“原子弹”都要被他创新出来了!

9月22日,在发起总攻4天之后,乃木希典匆忙结束了这一次总攻,虽然很狼狈,但阵亡人数下降到了1000人以下,伤亡总计约5000人,与第一次总攻相比大大减少。同时,除了这个战斗结果,战斗过程本身也已经证明了正攻法极为有效,要不是康得拉钦科天才般地紧急发明了作为克星的创新武器,203高地都有可能一举被拿下!

乃木希典已经不用为包抄战术失灵而苦恼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那个破局的方法,这就是挖坑,就是敌我间的“你挖我也挖”。绕了一圈,结果却是一个连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事实正是如此,绘事后素,过程艰辛得令人崩溃,结果却简单到令人震撼,原来所有的战略、战术、道理都是简单的,它原本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但获得它的过程不仅是艰难的,而且是孤独的。

乃木希典并不知道,正是由于他在这次战斗中使用了正攻法,展现了它在对付敌军强火力阵地方面的简单、实用和有效,又被“观战”的欧洲强国武官记下,成为了他们研究的素材。在之后的一战甚至是二战的战场,这种被正式命名为“堑壕战”或者“平行围困”的战法反过来被西方各国推崇,成为世界各国陆军最经典的战法。一支军队开到某个战场,首先不是让士兵们去冲锋,而是拿出锄头铁锹拼命挖“Z”字形坑道,挖坑的长度可达数十公里,双方都以坑道为前进基地,都伏在坑里对射和对轰,有的军队甚至把军营都搬到了坑里,士兵们在坑里面住上半年,出来以后灰头土脸的谁也不认识谁了,可见这种战法受到各国推崇的程度。从事实来说,乃木希典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挖这种坑道、发明这种战法的人,但他应该是当热兵器突飞猛进地发展出大炮和机关枪之后,又把这种古老战法翻出来的第一人。正是由于他的采用,才使这个战法受各国推崇,才让中华帝国古老的坑道战走向世界,风靡世界。看来把这种坑道命名为“乃木Z”也是并不为过的,“乃木Z”就是这样在战术创新中诞生的!

对于接下来的第三次总攻,乃木希典已经有了更强的信心,其实对于康得拉钦科的新式武器,他也不必羡慕,因为睦仁即将给他配备一种大炮,一种令人恐惧的大炮。

乃木希典第三次总攻又失败

在第一次总攻中,乃木希典推出了所有口径的大炮,除了要对东北三堡进行狂轰滥炸,乃木希典更是对东北三堡的坚固程度进行测试:什么口径以上的大炮才能对堡垒形成有效火力。这个测试最后发现,一般中小口径的速射炮对堡垒根本无法形成打击,无论炮火多么密集,堡垒的水泥墙壁总是比较完好,堡垒既没有被穿透,又没有坍塌,可见土木工程师们对于防线确实是用心建造,而即使是第三军最大口径的重炮,也顶多能把地表部分炸掉,无法完全摧毁堡垒。

这让乃木希典意识到,相比于追求炮击的密度,更要追求炮击的强度,要给予东北三堡最有力的打击,打一炮就要有打一炮的作用,这就需要更大口径的重炮。随着正攻法通过了实战检验,这个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乃木希典相信,只要能够首先大部分摧毁东北三堡,让俄军也暴露在火力之下,加上接近的坑道作为前进基地,东北三堡一定能够被拿下!

乃木希典的要求传回了大本营,睦仁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先在东京的海边搞搞拆迁。

多年以来,在东京湾等重要城市的海防地带,矗立着一种被日本人称为国宝的巨无霸大炮,由于它是由大阪炮兵工厂生产的,又被称为“大阪宝贝”。这个宝贝的特点就是炮口口径极大,竟然达到了在陆炮中惊人的280毫米,炮管与炮座总重量超过2.5万公斤,每枚炮弹的重量就超过200公斤,装弹时需要使用机械吊臂将炮弹压入膛中,炮弹发射出去后会在空中产生火车鸣笛般的呼啸声,由此它又被称为“火车弹”。炮手发射时必须准备塞耳的棉花球,不然敌军没死自己先聋了,最大射程为7000多米(14里多地),兼具平射和曲射功能(俯仰角:-5度~65度),并且炮身能在炮座上自由旋转,达到360度无死角射界,炮弹落地后能够把方圆300米之内的东西给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