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败中的艰难战术创新(第4/8页)

不过,令乃木希典没有想到的是,当宣布接下来将使用正攻法时,却遭到了众将和参谋们的反对。总体来说,反对的意见有三点。

首先,挖坑不利于速战速决。

其次,大家放下枪,去挖坑,这有违日军崇尚进攻的天性。第一次总攻虽然失败了,伤亡惨重,但没有人觉得这件事情有多严重,这对日军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接下来要做的不是改变战法,而是先休息休息,找个日子再去强攻,直到攻下为止。

最后,退一万步来说,正攻法虽然看上去可行,但战术并不是理论上可行就行的,还需要得到实际中的检验。大战在即,这样风险太大。

看来要想打破权威去进行创新果然是阻力重重的,在军官们一片反对声中,他们突然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乃木希典一直端坐在那里,一直沉默但和气地听着大家讲话。平时的乃木希典很有儒将的特色,一般很少发火,对部下十分随和,绝不会像有的悍将那样拍着桌子说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像这种没素质的事情乃木希典是不会干的。

等大家都充分表达完反对意见后,一直没有开口的乃木希典站起身来说了一句话:诸位,正攻法的完成务求完美细致!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乃木希典宣布会议到此结束。大家明白了:原来在这位老兄那里,正攻法已经形成了命令!

乃木希典既然决定要挖坑,自然也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挖,全军几万人出动,挖坑工作是选取在东北线和西线同时进行的,旅顺属于海边丘陵地带,土层下面大多是坚硬的岩石,特别是东北三堡这一带岩石层更是无比坚厚,士兵们日夜不停地作业,所有人挖得满手是血,指甲脱落,坑道才一米一米地往前推进。

但这并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随着坑道的推进,如何在俄军眼皮子底下做好隐蔽。不过这倒难不倒日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精通隐蔽之术的专家,就算是在人群中他们也能比别人注意到更多细节。在日军的打造下,挖出的这些坑道堪称精品。

从坑道的起点开始,每向前挖一部分,都要盖上厚厚的木板,木板上盖着泥土、秸秆,或者用装满沙土的麻袋伪装成的小山包,就连麻袋的颜色也是跟四周地面的颜色是一样的,进入坑道的人一律只能穿土黄色军服。为了解决反光的问题,所有的金属物品如眼镜、手表、钢笔等等一律禁止带入坑道,连士兵的刺刀都要用黄布包起来,晚上挖坑时更是实施严格的灯火管制,挖累了点个烟头都是被严格禁止的。与此同时,虽然只是为作战挖条临时用的坑,但坑道里就像军营一样保持着干净整洁,井然有序,通信兵还在坑道里全程铺设电话线,直通乃木希典的司令部。

就这样,地底下的日军白天挖,晚上挖,远处堡垒的俄军总觉得眼前的景象似乎有哪里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朝土层上用机枪扫射,打打炮,求个心理安慰,也排遣一下无聊,却万万没有想到日军正在地底下朝他们一步步接近!

乃木希典的正攻法得到实战检验

9月中旬,在开挖半个月之后,乃木希典接到报告:由于西线地下的土质更好挖,这里的推进更为迅速,已经推进到了距离俄军堡垒200~50米之间。这已经是接近的极限,不能再往前挖了,再挖就要暴露了。

既然西线的进展比较理想,乃木希典决定就在这里发起一次中小规模的攻击,既把握住西线挖坑作业带来的战机,也检验一下正攻法到底可不可行,如果可行,那么就继续在强大的东北线推广使用。

9月19日,第二次总攻发起!乃木希典命令由第十一师团在东北线进行牵制,第一师团和第九师团使用正攻法主攻西线!

进攻西线自然也是先取制高点,西线这里的制高点比望台炮台还要高,因此也是整个陆路防线中的最高点,俄军干脆叫它“高山”,军事标高206米。但是在几个月后,乃木希典的第三军测得的高度将变成203米——也就是说,当第三军在几个月后最终攻下它时,它的山头将被整整削去一截,成为后来名扬世界的“203高地”。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提前采用这一个称呼。

第一师团出发了,战前已经把坑道挖到了距离203高地仅仅50多米,准备发起突击的士兵就全部进入坑道,像出窝的老鼠一样迅捷安静地跑步前进,在接近阵地时,突然跃出发起闪电突击!面对地底下这群突然冒出来的日军,俄军一时来不及反应,而大炮已经很难射击到这样近的目标,西线不比东北线,这里就缺少重机枪。紧急时分,俄军只好站在山顶扔巨石滚木。哼,我就不信砸不死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