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乃木希典的破局:失败中的艰难战术创新(第5/8页)

对于日军来说,不用挨炮火和挡机枪子弹,挨点巨石滚木砸这简直是贵宾级待遇,第一师团的士兵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感觉也意外,心情很激动,士气很高,不出意外的话,203高地将很可能被拿下,而对于日军来说,如果不出意外,那简直就是太意外了。

这次的意外是康得拉钦科。

开战以来,康得拉钦科总是风雨无阻、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前线,哪里情况紧急,他就必然会出现在哪里。康得拉钦科很清楚,乃木希典是一个极为厉害的对手,俄军的堡垒虽然强悍,但也有防御面过大、防线过长的缺点,康得拉钦科首先必须判断出乃木希典的主攻方向,否则一旦被乃木希典钻了空子,缺口是容易被打开的!

在接到西线战况的报告后,康得拉钦科迅速判断出,乃木希典这次的主攻方向就是西线,于是他紧急赶到了203高地督战,严令俄军必须死守,同时调集预备队增援203高地。在康得拉钦科强有力的指挥之下,第一师团从坑道里发起的多次进攻都一一被击退,不得不返回阵地,准备休整再发动更大规模的突击,反正有那条坑道在,什么时候再给俄军来一次突击都行。

休整之后,新的突击又发起了,老办法,还是以坑道作为前进基地,在接近俄军阵地后跳出坑去发起突击。而这次,日军的上方突然又纷纷落下了炮弹,贵宾级待遇就此结束。

这是怎么回事?众所周知,大炮有两个难题,首先自然是太远的距离无法炸到,而其次就是太近的距离同样无法炸到,人家离你只有百十米远了,你一炮过去,在两三里地外开花,那只能浪费炮弹,所以大炮的射程是一个区间,那么康得拉钦科又是如何神奇地炮击到近距离的呢?

答案是:创造发明,紧急的创造发明。

康得拉钦科不愧为乃木希典的克星,就在督战和指挥的同时,他已经发现乃木希典改变了战法,并基本摸清了正攻法的门路,由此得出结论:203高地缺少的其实并不是兵力,也不是武器,而是有效武器。有效武器首先是马克沁重机枪,但它们首先保障了东北三堡,而乃木希典已经同时派出了一个师团强攻东北三堡,很难调派那里的重机枪支援203高地。

和许多军功派的俄军将领一样,康得拉钦科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爱开会。这种会议是让每一个普通士兵都来参加的军事民主会,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士兵灵机一动的想法都会被大家热烈讨论,到最后会用一些奇思妙招甚至有些“邪门”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正是通过这种集思广益,康得拉钦科神奇地改变了大炮的射程!

为了对付乃木希典的正攻法,首先有士兵想到了悬浮于海中的巨形水雷,这种水雷的直径能够达到2米左右,爆炸力惊人,使用起来也方便,只是它原本是受到军舰撞击后再爆炸的,在海上作为防备敌舰偷袭之用。现在可以把这种水雷运到山上来,把引信拔去,安上导火索,在山顶点燃导火索之后推下山去,“水雷战车”就能呼啦啦地滚向日军,比大炮的威力小不了多少。

但这也很容易被日军躲过去。然后又有人从改装水雷中得到了灵感:既然水雷可以改装,那么水雷发射器是否也可以改装呢?这种发射器也是原本只用于海军,它的管壁很短,射角大,初速低,射程近,在布雷时发射圆球形的水雷入海,如果把水雷发射器和水雷都搬到陆地上,说不定可以当射程近的大炮使用!

有了这个想法,大家就朝着这个方向进一步讨论和研究,最后发现需要改装的并不是水雷发射器,而是作为“炮弹”的水雷。水雷原本是圆球形的,一是方便于悬浮在海中,二是增加与敌舰的受撞面。如果要把它作为陆地上的“炮弹”,自然就必须让它朝着一般陆战炮弹加以改造以完成爆破,但又必须让它兼具水雷的特点以适用于原来的发射原理,总之,是要在两者中取个平衡。

在俄军机械师的紧急赶制下,一种长圆形的炮弹出炉了,它由尖锥形的“大脑袋”弹头拖着一个起稳定飞行作用的长长尾翼,由于炮弹比炮管还要长,改变了之前的火炮基本从炮尾装弹的模式,而需要从炮口装弹,将“大脑袋”露出炮管一截在外,以超过45度的大仰角发射,相当于是将炮弹“抛”到半空中,经过一条大曲度的抛物线后落下,直线射程就变为理想的50~400米,完全够得上炸到近距离的日军。

随着俄军把这种脱胎于水雷的新式武器称作“雷击炮”,世界上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诞生了。它的出现,是在战场上“不求最好,只求能解决问题”的简单实用智慧的结晶,一举解决了火炮自发明以来,无法实现超近距离射击这个极大的难题。它不一定能够受到炮兵的青睐,却绝对是步兵的最爱,除了能近距离歼敌,还因为它的射角大,发射时所产生的后坐力可以经由座板直接传到地面,不需要安装笨重的后坐装置,十分便于携带,特别是在山地作战中,发现接近之地可能有隐蔽目标时,摆在地上装上炮弹就可以轰,实在是近距离支援步兵的一种有效火力。直至今天,我们还能在很多影视剧中见到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