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其人(第3/5页)

1895年11月,康有为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个强学分会,组织发行了《强学报》,宣传维新变法,派送赠阅,并不收费,但仅发行5天,出版第二期时又被查禁了。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侵占胶州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康有为在广州听到此消息后,立刻赶往北京。12月,呈《外衅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折》,史称《上清帝第五书》。因为这个折子情词激烈,刺激人,工部堂官认为他危言耸听,不为代递,心灰意冷的康有为决定移民巴西272。行李都装上车了,却逢翁同龢273来访。一个当朝重臣和一个“基层”主事密谈了什么,史书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接下来的历史事实是:一、康有为留了下来;二、光绪皇帝收到了兵部掌印给事中高燮的奏折,请皇帝召见康有为“垂问国事”;三、光绪皇帝表示要亲自召见康有为,命令总理衙门安排一下。工作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但奕就是不安排,他的理由是:“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今康有为乃小臣,皇上若欲有所询问,命大臣传语可也。”274于是工部主事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进行了一次“论文答辩”,参加的答辩委员会成员有:北洋大臣李鸿章、总理衙门行走翁同龢、兵部尚书荣禄、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

《上清帝第五书》几经周折到达光绪的南书房。光绪读完这封长达7000余字的奏折,确实被康有为震撼了,从此,他对康有为格外垂青,下令以后康有为如有奏折,即日呈递,不得阻拦。而康有为也懂得知遇之恩,对光绪终生感激,将一生的政治赌注都押在了皇帝身上,并铁定了他对君主立宪的信念。此后,无论中国政坛如何风云变幻,他都对此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又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发起变法,比较国外诸国形势,强调“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1898年4月12日,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个保国会,设会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保民族自立,保圣教不失。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要“合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推动维新运动。在成立大会上,康有为慷慨陈词,“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来日方长,何以卒岁?”275很是感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戊戌变法开始。6月16日,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赏六品衔,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就是没有编制的总理衙门主管大臣的秘书),同时给他以专折奏事的权力。半月后,梁启超以举人身份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授以办理译书局的事务。

9月5日,光绪给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人各加四品卿衔,参与新政,代皇上草拟所有有关新政的诏书,因为当时的四大章京颇有实权,所以按梁启超的说法是“名为章京,实为宰相”。

6月11日以后,“很开明”“也很上进”的光绪帝不断发出“行新政”的诏书,甚至“一日数令,倾泻而下”。然而法不是随便就可以变的,法变则人变,法变则权力变,法变则利益变。把别人的利益变没了,把别人的权力变没了,兔子急了也是要咬人的,原来没咬你,主要是还没到那个份上。大量的急风暴雨式的变法惹急了大量的“顽固派”。

也就在光绪把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四人提拔为总理衙门章京的当天,慈禧就和荣禄商量要废掉光绪皇帝。9月14日,光绪在变法期间第十二次去颐和园请安,请示开懋勤殿议新政,被慈禧太后严厉驳回,这是变法启动以来没有过的情况,光绪感觉不妙,回宫以后,就写了一道密谕交给杨锐,其内容是:“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谏,太后更怒,令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之至。特谕。”这就是后来传说中的“衣带诏”276。

杨锐接密诏以后,约林旭商筹,让谭嗣同出面冒一个险。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到法华寺面见袁世凯,拿出光绪皇帝的密谕,要求袁世凯迅速举兵,先杀荣禄,然后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并许诺说事成以后立即升袁世凯为直隶总督。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同时逮捕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277。本打算审审,但刑部尚书赵舒翘上奏说:“此等乱臣贼子,杀无赦,何必问供。”于是9月28日,六人被斩于北京菜市口。张之洞“活动”了两天也没“活动”出一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