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败局(第5/8页)

遗憾的是,永历军队突了好几次,“中心”始终没有破。

前面提到过,孙可望在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税赋也是非常重的。这种“竭泽而渔”的政策,虽然增加了朝廷的收入,但也激发了当地百姓的仇恨。因此,贵州、川南土司衷心拥护永历政权的并不多。

李定国号召围攻贵阳,响应者寥寥无几。倒是在遵义休整的吴三桂一发话,水西(今贵州大方)宣慰司安坤、酉阳宣慰司冉奇镳、蔺州(今四川古蔺)宣慰司奢保受便争先恐后地归附。

不过,重赏之下,何愁勇夫。在李定国的重金招揽下,土司罗大顺于五月率部进攻清平(今贵州凯里炉山镇)、新添卫,但由于势单力薄,很快就被清军击溃。

八月,张先璧(与孙可望乱棍打死的那个张先璧同名,不是一个人)率部两度进攻贵阳,也是因寡不敌众而溃败。

李定国在黔西地区部署防御后,又联络酉阳宣慰司王友进、王光兴从思南府进攻湄潭,从北面牵制清军,可惜依然没有成功。

——后方牵制。

正面是李定国,正在坐等清军进攻;中心是土司,围攻贵阳相当不给力。李定国还有一个希望寄托在清军的后方,具体的执行者是五位太监。

确切地说,五位太监只是联络人,在朱由榔、李定国的派遣下赶赴川东联络抗清武装,目的是围攻重庆。

川东武装成分复杂,好在口头上遥奉永历政权,名义上接受“督师”文安之的领导。接到朝廷指令后,文安之迅速呼吁川东各部出兵出力,为朝廷效命。

文安之是个厚道人,比朱容藩、李乾德这些货色强多了,所以还是有些感召力的。“三谭”、袁宗第、刘体纯、李来亨等部纷纷表态愿意出师,挽救朝廷于危难。

七月初二,“三谭”部与刘体纯部向重庆发起进攻,正在遵义休整的吴三桂赶紧率军回援,川东武装被击溃,“后方牵制”的战略也没能实现。

李定国准备“三箭齐发”,刚射出去便断了两支,确实是意料之外。更让李定国意想不到的是,三路清军不过是老鼠拉木锨,更大的其实还在后头。

九月,清军进军西南的“总指挥”多尼抵达贵阳。十月初五,多尼在平越附近组织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包括驻守贵阳的罗托、洪承畴,驻守遵义的吴三桂(李国翰已在七月病死),驻守都匀的赵布泰等。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多尼对清军下一步的作战行动进行了部署:

第一,罗托、洪承畴部镇守贵阳、黔东、川南(遵义)地区,清剿南明残余武装,并负责后勤保障。

第二,多尼部走中路,从贵阳出发,经安顺、安庄卫(今贵州镇宁)、关岭、普安一线进入云南。

第三,吴三桂部走北路,从遵义出发,经毕节、七星关、乌撒府(今贵州威宁,当时属四川)一线进入云南。

第四,赵布泰部、济席哈部走南路,从都匀出发,经安龙、黄草坝(今贵州兴义)一线进入云南。

多尼决定,各路大军于十一月中旬正式开拔,合力进剿云南。

接到情报后,李定国也对正面防御进行了调整:

——李定国在北盘江以西建立“前敌指挥所”,统筹全局。

——冯双礼、祁三升互成犄角,分别据守关岭、鸡公背,窦名望部增援刘镇国部驻守安庄卫,阻击多尼的中路主力。

——李成爵部驻守贞丰境内的凉水井,张先璧部镇守黄草坝,阻击赵布泰的南路。

——白文选部驻防七星关,阻击吴三桂的北路。

——罗大顺部以水西为基地,骚扰清军后方。

清军此次三路进攻云南,比先前三路进攻贵州,遇到的麻烦显然要大一些,永历军毕竟已经开始进行有组织的抵抗。但是,由于李定国将兵力分散到各地阻击,不能集中消灭清军一路,依然无法避免溃败的结局。

三路清军的进攻依然相当迅速。

中路——多尼大军于十一月先后占领安庄卫、鸡公背、关岭,刘镇国阵亡,冯双礼、祁三升败退,李定国部署的“长蛇阵”防线被突破。

北路——吴三桂大军在向导的指引下,抄小道绕开七星关,于十二月初插到乌撒府北面的天生桥,白文选被迫弃守,撤入云南境内。

南路——赵布泰、济席哈抵达北盘江罗炎渡口时,遭遇永历军以沉船的方式阻击。经投降的土知府岑继鲁指点,清军趁着夜色打捞沉船,在下游十里处偷渡成功。永历守军在天亮之后才发现敌情有变,被迫撤退。随后,南路清军在凉水井消灭了李成爵上万人,又在双河口、鲁沟接连取胜,逼近云南。

三路阻击无一捷报,贵州败局已定,李定国下令烧毁北盘江铁索桥,全军退守云南。多尼没有停顿,下令编竹筏渡江,在松岭击溃断后的冯双礼部,占领贵州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