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败局(第3/8页)

问题是,孙可望的这些旧部都分散在贵州、川南、湘西,李定国手上就这么点人,继续使用武力解决显然是不现实的。

怎么才能摁住?李定国有办法——“整风”!

永历十二年(1658年)正月,李定国向朝廷上疏,奏请川南、湘西、贵州各镇边将回昆明开会,一是“核功罪”,二是讨论军事部署。(召诸将之在边者,论功大小为分兵多寡之地。)说是“奏请”,不过是走个法律程序,朱由榔只有同意的权利,没有不同意的权利。朱由榔的诏谕,很快便传达到永历军队防御的最前沿。

诸将领应召返回昆明,方才发现赏忠惩奸、人事调动不过是手段,李定国的真实目的,是要对眼前这些孙可望的旧部进行“整风”。

李定国“整风”运动的三部曲,分别是洗牌、洗脑、清场,就跟洗衣服一样,“二洗一清”,天下太平。

第一步是“洗牌”。

根据诸将领在滇黔内战中的表现,坚决抵抗的大赏(主要是李定国的将领),阵前倒戈的中赏(白文选、马惟兴、马宝等),主动投诚的小赏(马进忠等),被迫接受改编的重罚,甚至被革职下狱的也大有人在。

第二步是“洗脑”。

作为孙可望的旧部,无论是得到封赏,还是挨了处罚但官位得以保留,都别忙着高兴,还得继续留在昆明进行“政治学习”。

“政治学习”主要讲三门课:

课一,彻底清算乱臣贼子孙可望;

课二,严加防范危险分子刘文秀;

课三,誓死效忠中流砥柱李定国。

学完之后进行期末考核,凡是不及格的同学,有功的赏赐作废,有过的罪加一等。

第三步是“清场”。

牌洗了、脑洗了,各边将不要急着走,还有一项工作没有完成,“论功大小为分兵多寡之地”。具体怎么分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哪儿来,不能回哪儿去,大家都得挪地方。

“整风”取得阶段成果之后,收拾“罪魁祸首”刘文秀的时候到了。三月,李定国再向朝廷上疏,奏请召刘文秀回昆明讨论防御部署。

刘文秀不敢抗旨,马不停蹄赶赴昆明。刚入宫觐见,便被朱由榔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让你去逮孙可望,不但没逮住,还把他拱手送给清军,你是不是嫌我活着碍眼?(今追之不获,反激之投他处,恐滇南之祸不远矣。)

莫名其妙挨了一炮,“衰神”刘文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腿长孙可望身上,他往哪里跑,关我屁事?

到底什么情况?

没什么情况,就是李定国看你不顺眼了。

各镇边将经“二洗一清”的“整风”,除了一些人被革职以外,大部分都到新的地方走马上任去了。刘文秀也要参加“整风”,不过编入的是“速成班”,三道变一道,直接清场——贵阳就别去了,留在昆明重操就业,种花弄鸟吧!

“衰神”刘文秀也是倒霉催的,从永历六年(1652年)兵败保宁开始,每隔三年响一次铃,到了时间就下课。永历九年(1655年)常德失利,这次没说的,打了败仗就该罚。到如今又是三年,“衰神”再次走霉运,虽然一场败仗没打(确切地说还打了胜仗),照样铃声一响,卷铺盖走人。

当年的刘文秀,虽然说不上叱咤风云,但至少也是彪悍勇猛,如今历尽沧桑,已是哀莫大于心死。的确,短短六年便“三起三落”,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

赋闲之时,刘文秀情不自禁地感慨“退狼进虎,晋王必败国”。时至今日,他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一下内心的抑郁了。

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二十四日,“衰神”刘文秀在昆明郁郁而终。

看!贵州没了!

永历十二年(1658年)二月,清军的三路大军开始按既定计划向贵州推进。

根据史料记载,此时的李定国“宴饮恬愉,颇弛武备”,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知觉。说句公道话,这还真有点冤枉李定国了,虽然“战神”风光不再,但人家好歹是靠打仗起家的,不会犯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级错误。

前面其实已经说了,昆明的李定国并不是在醉生梦死,而是一直忙活着“整风”。各镇边将虽然很快返回了前沿,但普遍被调防,导致川南、湘西、贵州陷入“兵失其将,将不得兵”的混乱状态。

更严重的情况是,从朱由榔到李定国,都没有意识到“整风”会导致如此混乱的局面。朝廷上下一致认为,此次“整风”十分必要也相当成功,通过彻底清算孙可望、刘文秀的错误路线,使各镇边将的思想与朝廷保持高度一致。有了思想上的保障,镇守川南、湘西、贵州的十万大军,足以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如果清军胆敢侵入0.0001毫米,必然会让他们有来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