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败局(第6/8页)

“战神”李定国在云贵边界上立马扬鞭,与贵州挥泪告别。

逃亡,唯一的出路

就在三路清军肆虐黔西时,作为“后方牵制”的重庆再次告急。

十一月,文安之趁吴三桂大军已开拔进攻云南之机,联络川东抗清武装再攻重庆,配合李定国的正面防御。

这次进攻,虽然主力还是“三谭”、刘体纯等部,但较第一次的规模要大得多。太监潘应龙率谭文、牟胜等部从水路进攻,文安之则率其他武装从陆路进攻。

十二月初二,谭文、牟胜部七千人抵达重庆。由于兵力充裕,谭文、牟胜在朝天门、千厮门、临江门、南纪门、储奇门、金子门等处同时发起进攻,清永宁总兵严自明、重夔总兵程廷俊、建昌镇总兵王明德缺乏后援,只能负城顽抗,作困兽之斗。

十二月初九,陕西四川总督李国英接到重庆的警报,两日后才从保宁启程,但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就在重庆战役即将完胜之时,令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再次出现——南明军主将谭文被杀!谭文不是死在守城清军的炮火之下,而是死在自己兄弟谭诣的手里。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谭诣对抗清的前景不抱希望,早就想投降清军,只是一直受谭文的压制,不能得逞。(久有归顺之心,苦为文所胁制,故行止不得自由。)此次进攻重庆,谭诣故意姗姗来迟,比谭文晚到了十来天,引起了谭文、牟胜的怀疑,对其百般诘问。

谭诣心里有鬼,决定先下手为强,于十二月十五日晚怂恿谭弘一起刺杀谭文,随后派部将冯景明到临江门向清军喊话,联络投降。

谭文死后,南明军不战自乱,守城清军趁机杀出城门,会同谭诣将其他南明军队杀得人仰马翻。此时,文安之的陆路刚抵达丰都,接到谭诣、谭弘哗变的消息,文安之明白进攻重庆已无胜算,被迫率部东撤。守城清军会同李国英的援军乘胜追击,相继攻占忠州、万县等地。

不久后,文安之病死,川东武装已无袭扰后方的可能。

重庆战役失败后不久,吴三桂大军经乌撒府、沾益、交水进抵罗平,在此次三路进军中博了“头彩”。随后,多尼、赵布泰也相继抵达罗平,与吴三桂合兵一处向昆明挺进。

仗打成这个样子,朱由榔来不及庆幸当初没被忽悠到贵阳,就必须尽快考虑“搬家”的问题。“搬家”本身没什么问题,“逃跑帝”朱由榔早就搬出经验来了。

此时需要讨论的还是老问题:往哪儿搬?

商议这样的问题,永历朝廷的大臣们也是轻车熟路,很快就抛出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进入湖南境内,跟湘南土司抢地盘,处境不利时还能经广西撤往交趾,走海路投奔郑成功部,动议者是仍在前线抗敌的李定国。

不知道什么原因,李定国一直对湖南的那群“软柿子”土司念念不忘,总想找机会捏一捏。

说实话,这个方案的最终目标还是靠谱的。除了西南以外,全国所有的抗清武装,就剩下郑成功最强悍了。更重要的是,郑成功有的是船,打不赢就做“海漂”,保证清军想追都追不上。就凭这一点,“逃跑帝”朱由榔相当喜欢!

但是,清军大兵压境,你准备飞过去还是跳过去?

方案二:进入缅甸境内,建立流亡政府。

我敢保证,当有人提出这个动议的时候,朝堂上的大臣很想一口唾沫吐过去。——想出国想疯了是不是?咱们还不至于沦落到“坐毙瘴乡”的地步吧?

如今移民才是硬道理,当时可不是这样,毕竟是故土难离,上坟还得办签证,多麻烦。再说缅甸比咱们天朝还要寒碜,直到今天都没多少人愿意去。

方案三:北上四川,移跸建昌、嘉定、雅州等川西地区。

相对而言,这个动议稍微靠谱一点,川西确实有不少有利的条件。

其一,这里前有军阀杨展经营,后有刘文秀大军屯田,经济基础比较好,至少吃饭不用愁。(连年丰稔,粮草山积。)

其二,川西地区目前控制在永历政权的手里。刘文秀被李定国召回之后,高承恩镇守于此。

其三,可通过长江与川东的抗清武装取得联系,虽然重庆、万县等地都在清军手里,希望比较渺茫,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经过投票表决,绝大多数赞成方案三,特别是陈建等刘文秀旧部表现最为积极。朱由榔派人将商议结果通报给李定国,李定国也表示完全赞同。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国率残部返回昆明,着手准备“搬家”。

十二月十五日,朱由榔率文武百官离开昆明。

临行之前,“逃跑帝”偶然一次良心发现,做了一件相当操蛋的事情。

当时,李定国建议坚壁清野,以免资敌。不知朱由榔哪根筋短路,破天荒地想起“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担心清军饿了肚子,会找老百姓的麻烦。(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