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第4/6页)

多尔衮做这样的安排,属于正常的军事调动,主要目的是防止喀尔喀蒙古从背后捅上一刀,干扰清军统一全国的进程。但多尔衮没有注意到,大同的姜瓖已成惊弓之鸟,清军稍有风吹草动,他都认为是冲着自己来的。

得知阿济格、博洛准备率大批军队进驻大同,长期生活在“死亡边缘”的姜瓖得出一个重要判断:自己的大限到了!——横竖是个死,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大干一场、绝处逢生!

趁着八旗大军尚未抵达、宣大总督耿焞出城巡视之机,姜瓖于十二月初三紧闭城门,处死耿焞的家属和亲信,正式宣布“易帜”。得知消息,耿焞逃往阳和(今山西阳高),阿济格急率大军于次日抵达大同城下。

姜瓖在大同起义,推倒了山西的多米诺骨牌。在山西各地,万练、刘迁、姜建勋、胡国鼎、魏世骏、白璋、韩昭宣等纷纷率义师响应。那位崇祯时期极不靠谱的李建泰,也在故乡曲沃组织义师抗清,并策动了翼城等地的起义。短短十几天时间,遍地开花的山西全境打成了一锅粥,甚至波及到陕西、甘肃等地区。

出现这样一呼百应的局面,似乎只有一种解释:山西这个老“沦陷区”已经憋得太久太久!

几年来的怒气瞬间喷发,形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不出一个月,层出不穷的义师攻城略地,山西大部传檄而定。清军在省会太原的外围,只控制着榆次、平定、乐平(今山西昔阳)、崞县(今山西原平)、盂县等几个城池,太原几乎成了孤城,危在旦夕。

山西闹腾得再厉害,对南方的永历政权而言似乎转机不明显,但对近在咫尺的清廷而言,麻烦可就大了。

事情闹大了,多尔衮这才想起来安抚姜瓖,赶紧派人到大同做思想工作。使者向姜瓖解释,阿济格大军是冲着喀尔喀蒙古去的,不是冲着你姜瓖来的。如果你能悬崖勒马,朝廷可以既往不咎。

姜瓖又不是三岁小孩儿,他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道理。什么“缴枪不杀”,恐怕是早上缴枪,中午被杀!既然已经被逼到这一步,只有死磕到底了!

招抚不成,只能诉诸武力。但是,山西的声势太浩大,仅凭阿济格、博洛那点人很难对付。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山西的局面如果不能尽快平定,势必引发北直隶、河南、山东的连锁反应。推到中原这排“多米诺”,北方便可通过夔东山区、安徽等“抗清游击区”与南方连成一体,全国的形势将发生逆转。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初四,多尔衮派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第三子)率军入晋,配合阿济格、博洛进剿各地义师。

一个月过去了,阿济格、博洛、尼堪的大军仍无明显进展,山西义师一个比一个难对付。当然,最难啃的还是固守大同的姜瓖。

多尔衮入关以来第一次急眼了,于是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事——多尔衮亲征!

亲征!亲征!

自从清军入关以来,多尔衮的身体便处于“亚健康状态”,又身为“皇叔父摄政王”主理朝政。因此,不管天下打得多热闹,嗜战如命的多尔衮一直都是待在北京运筹帷幄。

从消灭弘光政权,到进剿隆武政权,再到夺取湖南、两广,多尔衮无非是派几员大将,轻松加愉快地搞定。多尔衮没精力亲征,也没必要亲征。

如今,姜瓖想先这么耗着,但清廷拖不起。山西搞不定,北京就危险了,多尔衮没办法像以前一样稳坐钓鱼台等着听捷报。

多尔衮带着八旗精锐直奔大同而来,还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很快便拿下浑源、应州(今山西应县)、山阴等地,切断了大同与山西中部义师的联系。

就在多尔衮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大同时,北京传来急报:多铎感染天花,生命垂危!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多尔衮拍了拍大腿,暗自埋怨:小十五啊小十五,你怎么关键时刻掉链子?这不是拆十四哥我的台吗?

埋怨归埋怨,多铎毕竟是自己的同母兄弟,如今时日无多,怎么着也要回去见上一面。三月,多尔衮从山西撤回北京。同月,多铎病死,多尔衮不得不滞留北京料理后事,山西只有暂时交给阿济格、博洛等人处理。

多尔衮第一次亲征山西,虽然历时短暂,但有效地切断了大同与其他义师的联系,为清军进一步围困大同提供了契机。

从四月开始,阿济格执行多尔衮临行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对山西事变的始作俑者姜瓖实施“铁桶战术”。

但是,山西的形势并没有因为大同被死死围困而有所改观。除了山西本地义师四处扩大战果以外,陕西王永强、王永镇义师也在夺取陕北广大地区后,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