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危局(第2/6页)

七月,陈泰、陈锦率清军进攻同安,郑军守城部队寡不敌众,但依然顽强抵抗。郑成功自铜山(今福建东山)救援,半道上遭遇风浪,五日后才抵达金门,此时同安已经失守,郑成功怅然返回铜山。

由于郑成功粮食匮乏,又遭遇清军进剿,只得舍近求远,派船队前往高州等地,打着“同为永历臣子”的旗号找陈邦傅买粮。“闽系”的大部分战船成了武装运粮队,郑成功只有龟缩在海岛上等粮食。

鲁监国领导的“浙系”军队失去“闽系”的策应,渐渐陷入被动局面,福建恐怕很难再待下去了。

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鲁监国移驻浙、闽交界的沙埕。六月,张名振攻克三门附近沿海的健跳所。次月,鲁监国移驻于此。

后来,郑彩因驻守厦门的郑联遭到郑成功袭击,向鲁监国求援。朱以海、张名振等人早就对郑彩憋了一口恶气,大家同仇敌忾,配合郑成功痛打落水狗。郑彩在鲁监国政权混不下去了,只有通过郑芝龙母亲黄氏说情,得到郑成功的宽宥,闲居厦门,终老于此。

虽然摆脱了清军的追剿和郑彩的控制,但朱以海不希望困在小小的健跳所苟延残喘,福建显然是回不去了,还能往哪里走呢?朱以海、张名振翻开地图,两只手同时指向了一个地点——舟山!

偌大的东南沿海,也只有这么一块弹丸之地足以安身了。但是,“浙系”能否在此立足,关键还要看“舟山王”黄斌卿的态度。

世事变迁,但黄斌卿依旧没有任何改变。接下来便上演了一出“舟山版”的“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人物对应关系如下:

“白衣秀士”王伦——黄斌卿 饰;

“托塔天王”晁盖——朱以海 饰;

“智多星”吴用——张名振 饰;

“豹子头”林冲——王朝先 饰。

如果对《水浒传》比较熟悉,下面这段可以跳过。如果不怎么熟悉,请接着往下看。

当张名振提议迎接鲁监国上岛时,黄斌卿跟“白衣秀士”王伦一样,编出一大堆借口,说自己奉隆武为正朔、舟山“地窄粮寡”,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你们还是另寻别处吧,小弟这里庙太小,难容各位大佛。(《水浒传》中的王伦对晁盖等人说:“感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

张名振怒了:扯什么淡,不就是多你黄斌卿一个吗?

九月,朱以海、张名振决定诉诸武力,并策反了黄斌卿手下相当不得志的部将王朝先。在王朝先的配合下,黄斌卿及其铁杆亲信全部被秘密剿灭,“浙系”完全控制舟山。

至此,舟山成了“浙系”的抗清中心。

打内战,反饥饿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百姓曾喊出了“反内战、反饥饿”的口号。对于郑成功而言,这个提法显然是不现实的,要反饥饿,就必须打内战!

为什么?

粮食要么在清军手里,要么在南明军手里,你觉得郑成功打得过谁?

永历二年(1648年)八月起,广东揭阳爆发了一场历时半年的内战。内战的双方,一边是率船队买粮“反饥饿”的郑鸿逵水师,一边是驻守潮州的李成栋部将郝尚久。

一个买粮,一个守城,既然李成栋已经“易帜”,郑成功也奉永历正朔,为什么还能打将起来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其一,潮州是传统产粮区,这让致力于“反饥饿”的“闽系”军队垂涎三尺。

其二,“闽系”与李成栋的成见极深。

“闽系”将领随郑芝龙降清后,都归属李成栋的领导。昨天还在战场与李成栋厮杀,今天就成了他的部属,因此饱受李成栋及其亲信的刁难甚至暗算。即便是广东“易帜”,李成栋态度依旧,原“闽系”将领纷纷回到福建投奔郑成功(施琅也在其中)。

郑鸿逵来到“老冤家”的地盘上买粮,明码实价、童叟无欺,郝尚久偏偏从中作梗。刚开始就把粮食当成切糕卖,郑鸿逵当然不干。后来不管老郑怎么开价,郝尚久就是两个字:不卖!再多说两个字:滚蛋!

买不来粮食就得挨饿,没饭吃的人什么事儿干不出来?郑鸿逵就跟郝尚久杠上了:不卖是吧?爷还不买了,直接改抢!

就这样,双方从八月打到十二月,谁也没占谁多少便宜。十二月十七日,郑成功亲率主力开赴潮州,以“征粮”为名在潮州外围大肆抢掠。郝尚久率军“自卫”,郑成功随即宣布“郝虏助逆”,开始大打出手,先后占领海阳(今广东潮安)、揭阳、潮阳、惠来、普宁等地,将郝尚久围困在潮州城内。

由于“浙系”、“闽系”内讧不断,陈泰、陈锦对福建的进剿十分顺利。仅仅一年的时间,“浙系”、“地方系”占领的福建各地便纷纷沦陷。